|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l 1. 声的产生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 声源: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 实验论证: 甲图:正在发声的鼓面上的纸片在跳动乙图:纸盆中的纸片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动丙图: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图中的三个实验反映的共同规律是: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 转换法: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换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方法。 练习: ①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 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由于真空中没有物质粒子,因而振动无法在真空中产生声波. 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着声源振动形成声波.如果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的效果就好. 传播途径: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唱片的制作、播放)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练习: ① 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 传播速度 传播速度: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①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② 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l 在地面上温度每升高一度,声速增加约0.61米/秒。 l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容易听到。 练习: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 ☆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 回声 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听到回声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s=340m/s× ×0.1s=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回声的作用: ① 加强原声;② 回声定位;③ 回声测距 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听到声音的路线:骨传导 双耳效应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人耳的结构功能:鼓膜(形成振动)、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聋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 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利用助听器听声音)。 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很难再听到声音。 骨传导 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例子: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双耳效应 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 ⑴ 人耳可分辨声源方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 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不同; ② 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③ 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步调也存在差别。 ⑵ 舞台应用:将两只话筒分别放在舞台的不同位置,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再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插入出来,我们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位置传来。 新初三快扫码关注 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