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化学 > 综合辅导 >

2020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

http://www.newdu.com 2020-02-18 初三网 admin 参加讨论

    这篇文章小编给大家梳理总结了中考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复习有帮助。
    2020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
    空气知识点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 、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相关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溶解度的知识点
    1.定义:
    (1)固体物质的能容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称为气体的溶解度。
    2.影响因素
    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3.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特征: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溶液的知识点
    1.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组成:溶质和溶剂。
    4.溶解现象: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3)溶剂的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4)固体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5.溶液的分类: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6.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酸、碱、盐知识点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