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人教版课本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大全六(八下)(5)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30课 诗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樽zūn 箸zhù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 坳ào 突兀wù 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hàn海 掣ch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结庐在人境 结:建造、构筑。
    (2)问君何能尔 尔:这样。
    (3)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
    (4)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高。
    (5)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渐近。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庇:遮盖,掩护。俱:都。
    (7)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拉开。
    (8)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拉,扯。
    (9)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指吟诗。
    (10)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8)《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9)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起来。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而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的时候,雪花纷纷,落在军营门口,北风撕扯着冻硬了的红旗怎么也飘不起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地护育新花。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饮酒》、《己亥杂诗》两首诗歌。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在,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朝诗人。
    2.《行路难》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唐朝诗人。
    5.《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更多中考信息》》》中考频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