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2021年中考语文知识点:散文阅读(2)

http://www.newdu.com 2020-09-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