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21中考文言文:《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2)

http://www.newdu.com 2020-12-21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5.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文分析
    1.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5.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