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资源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 (三)水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以茶换马:甘肃天水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3)青藏铁路 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 5.交通方式的特点 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 (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 (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 (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工业和分布与发展 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线,江河和沿海分布 (2)工业基地:沪宁杭(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4.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1)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2)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