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4) 【2019云南省】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2.(2分)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分) 13.(2分)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1分),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1分) 【2019广东广州】 野望 王绩 东皋薄幕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贪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面面?(2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2019广西桂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6.请描绘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现的画面。(3分) 17.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3分) 【答案】 16.(3分)示例:颈联描绘的是一幅空灵幽静的画面(答到“幽静“特点即可)。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唱;潭水清澈,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心中的尘世俗念顿时涤除。 17.(3分)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声等景色,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禅房《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学生从此诗中衍生出的哲理,言之成理即可)。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2019广西贺州】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广阔无壤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019广西梧州】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C 【2019广西玉林】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同是朋友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情怀,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答案】C 【2019海南省】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 6.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7.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月,这种反筹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捕彻地表达了詩人忧国伤时的思思感情。 【2019河南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2分) 20.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2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 19. 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④自比孙 权的语气。(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0. 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示例二:运用“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2分) 【2019湖北鄂州】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2分)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3分) 【答案】 9.(2分。语言生动形象给2分,只是陈述诗句内容得1分) 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10.(3分。修辞1分,赏析2分)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2019湖北黄冈】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2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6.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3分) 27.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25.D(2分) 26.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3分) 27.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3分) 【2019湖北黄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13.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 12.B 13.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2019湖北荆门】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②阳月:农历十月。③殊:实。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⑤陇: 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枚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2019湖北十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3.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4.白感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 23.B(一二句没有点明酬答题意) 24.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2019湖北咸宁】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1)D(3分。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联系“弹琴”“长啸”作分析2分;答出“烘托”或“反衬”1分;仅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 【2019湖北襄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2分) 【答案】 9.B 10.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019湖北孝感】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_。(1分) 15.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4.(1分)思绪之绵长(无穷) 15.(3分)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