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21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第一单元复习要点(2)

http://www.newdu.com 2021-05-14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