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 ?(《诗经·子衿》) (2)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 , 。(杜甫《望岳》) (4)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5) ?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6)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1)悠悠我心 子宁不嗣音 (2)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3)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4)星河欲转千帆舞 (5)俗子胸襟谁识我 (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 (2)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qiān xǐ 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3)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 dì zhì yí,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4)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yǎo wín jiáo zì,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答案】(1)愧怍(2)迁徙(3)因地制宜(4)咬文嚼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南粤大地,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天比一天厚重,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了书本。 B.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C.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D.叶老师上古典诗词鉴赏课,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使人受益匪浅。 【答案】A 解析∶"厚重"一词的含义包括∶ 1、又厚又重 2、丰厚; 3、敦厚持重。主要是形容物体或人物的形象特点,不能用于形容"气氛"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贡献者"与"参与者"互换位置) B.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为外壳,融合了多种创作手法,遭受了观众的好评。(把"遭受"改为"赢得") 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在"容易"前加上"之所以") D.粤剧《白蛇传·情》郑州演出终场谢幕时,随着掌声经久不息,反映了中原地区观众对岭南传统文化的接纳与欣赏。(删掉"随着") 【答案】C解析∶本句的真正错误是"主要是因为.…造成的",是"主要是因为.…"和…….造成的"两个句式杂揉、删除任意一个即可。 5.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 分) ![]() 【答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接兰终不还。(2分) 6. 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B.《使至塞上》(王维) C.《黄鹤楼》(崔颗) D.《游山西村》(陆游) 【答案】.B 解析∶右图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从诗歌的题材上来看属于边寒诗,A选项为送别诗, C选项为怀古诗及思乡诗,D选项为田园诗,只有B选项是边塞诗。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方) (1)肉食者鄙 (2)忠之属也 (3)公将驰之 (4)惧有伏焉 【答案】(1)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属;类(3)驰∶ 驱车追赶(4)伏∶埋伏。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1)(衣食)这类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乙】 曲下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节选自《资治通鉴》)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间的一项是(3 分) A.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 B.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侃从之/隶而从者 D.若峻攻垒/仿佛若有光 【答案】A 解析∶ A选项两个"至"均为"到达",B选项"方"意思分别为"正""表示面积"。C进项"从"意思分剂为"听从"跟从",D选项"若"意思分别为"如果""好像"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夜 筑 垒 至 晓 而 成 闻 峻 军 严 声 诸 将 咸 惧 其 来 攻 【答案】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3分)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 分) (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3 分)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2分) 【答案】(1)(3分) ①重视战略战术。 ②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③掌握战机,果断行动。 (2)(2分) ①李根提议修筑白石垒,建成了坚固的防御工事。(1分) ②孔坦准确判断敌方当下不会进攻,稳定了军心。(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 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 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 80 余件文物。 去年 9 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 拔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 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基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 :采用三维激光扫捕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教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种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力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由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 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 24 小时不同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寻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就的石背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上述材料均选自2021年5 月1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B.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C.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的首句"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可知B选项错误。 13.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3 分) 【答案】(1)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2)数字化能更全面深入地表达文化的内涵,模拟往昔生活,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文物(3)数字化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3分) 14.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4 分) 【答案】(1)用高光谱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术,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普扫描,预判文物的材质(2)创设良好环境,完整记录现场发掘过程(3)定制3D打印"防护服"。制作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4)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创建三维模型,扫描拼接还原文物。(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 ③自从他军校毕业,去了叫望北的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 ④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瘦了,话语也变得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⑤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他们的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个西藏都对她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兵站的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⑦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⑧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石头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们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精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精山上挥舞精。在大雪皑能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 ⑨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却先期而至。他在巡逻路上…… ⑩她再次来到哨所时,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 ⑪离开了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有删改) 15.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4 分) 【答案】(1)她的爱人军校分配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让她记忆深刻;(2)她的爱人常写信与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3)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究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4)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4分) 16.第⑤段写"她"还学会了一首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4 分) 【答案】①表达了“她”对藏北之行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懂憬。 ②照应开头“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为下文写西藏的美丽作铺垫 ③与下文“她”前往哨所途中经历的艰辛和看到的恶劣环境形成对比。 答对1点给2分。 17.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4 分) 能以选文内容为依据,言之成理,给4分。 示例一:“他”是主人公。选文以“她”的视角,讲述以“他”为代表的边关战士的戍边生活和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示例二:“她”是主人公。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塑造以“她”为代表的军人的爱人(家属)的形象,赞颂了军人家属为支持边关战士保家卫国而在背后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三:他们都是主人公。“他”戍守边关,为保家卫国而殉职;“她”理解、支持“他”,坚守他们的爱情。作者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赞颂了军人及其家属为了国家安宁、万家团圆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 18."她"为什么把红绸带留在山上?请结合选文,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5 分) 示例:红绸带里有我们的故事,见证了我们的爱情。把红绸带留在山上,表达我对他的等角度回答给4分怀念。红色代表忠勇、正义,象征革命精神,他为国牺牲,是我敬仰的英雄,我把红绸带献给他。 三、作文(50分) 19.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 (3)不少于 500 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0~22 题。 说着,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 "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杜少卿吃完了酒,告别了去。那两人还坐着,虞博士进来陪他。伊昭问道∶"老师与杜少卿是甚么的相与?"虞博士道∶"他是我们世交,是个极有才情的。"伊昭道∶"门生也不好说。南京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虞博士道∶"他有甚么没品行?"伊昭道∶"他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所以人都笑他。"虞博士道∶"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储信道∶"这也罢了;倒是老师下次有甚么有钱的诗文,不要寻他做。他是个不应考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好也有限,恐怕坏了老师的名。我们这监里有多少考的起来的朋友,老师托他们做,又不要钱,又好。"虞博士正色道∶"这倒不然。他的才名,是人人知道的,做出来的诗文,人无有不服。每常人在我这里托他做诗,我还沾他的光。就如今日这银子是一百两,我还留下二十两给我表侄。"两人不言语了,辞别出去。(节选自《儒林外史》) 20.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根据《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同名贤上祭》可知虞博上学名为虞育德,常熟人、为人极其忠厚,做了系列善举,一次,远村上有一个姓郑的人家请他去看势坟。韩过了坟,虞博士叫了一只小船回来,忽见那边岸上一个人跳下河里来。虞博士吓了一跳忙叫船家把那人救了起来∶五十岁时,再进京去会试。这科就中了进士。天子看见,说道"这虞育德年纪老了,有他去做一个闲官哭,"当卜就补了南京的国了监博!; 之后皮博上的日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博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再后来,应天府送来一个犯了赠博罪的监生,虞搏士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与他同吃同住,过了几日就放回了家。因此,虞搏士被迭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 21.吴敬梓 320周年诞辰之际,某校文学社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风采"栏目,请结合原著,完成下表。(4 分) "真儒"推荐表 人物属于真儒给1分,推荐理由以原著为依据、言之有理,给3分。(推荐虞博士不给分) 示例一:杜少卿。杜少卿不应征辟,不惧旁人异样的目光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可见他是淡泊名利、蔑视礼法的真儒。 示例二:庄绍光。庄绍光不与太保为伍,义救卢信侯,辞爵还家,可见他是正义善良、淡泊名利的真儒 说明∶推荐的人物不得重复。 22.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伊昭或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4 分) 举例分析给2分,讽刺效果给2分。只写人物,没有分析,不给分。 示例一:伊昭。伊昭谈论杜少卿“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最没有品行“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与虞博士评价杜少卿有品行、“风流文雅”形成对比,讽刺了伊昭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不自知的愚昧和可笑。 示例二: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尖嘴猴腮”,向他吐口水;中举后,称他是“贤婿”“品貌又好”,低头帮他扯衣裳。通过前后反差的语言、动作,讽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