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走进婺里去活动一:梦回明招山纵笔访群贤 1.(10分)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晨,金华武义城东的明招山下,悠悠的晨钟声像往常一样响起。一批批□而来的名流学子,从四面八方会聚在明招寺的讲堂里。他们静静地肃立着,等待着老师从朝(A.zhāo B.cháo)阳的光芒中走来……是谁点燃了他们沸(téng)▲的思想?又是谁,引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探寻和思考呢? 他,就是一代理学大师吕祖谦(浙江金华人)。他开创了“婺学”,主张经史并重,学术上采取(jiān)▲容并包的态度,是中国思想史上“坐标式”人物。 (1)根据上面文字,完成①﹣③题。 ①填入文中□的词语,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B A.莫名 B.慕名 ②加点字“朝”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A.zhāo B.cháo ③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沸(téng) 腾 兼 (jiān) 容并包 (2)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信州鹅湖寺举行一场南宋史上最高级别的学术大辩论——鹅湖之会,当时文化思想界的名流纷纷闻讯而来,真可谓“① 谈笑有鸿儒 ,②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3)根据下面材料和你的积累,推断吕祖谦名(祖谦)与字(伯恭)的联系。 吕祖谦的得意弟子洪无竞,请他为自己取一个别字。吕祖谦主张既不能过度追求,也不能没有追求,于是针对“无竞”之名为他取别字为“求仲”。“仲”在古汉语中是“中”的意思,“求仲”就是中正、中和、不偏不倚。 (4)陆九渊雕像前有“百世大儒”四个字。假如在吕祖谦雕像前补充类似信息,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C A.须眉 B.尊君 C.先贤 ![]()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字音、字形。 ①莫名:无法说明、无法表达。 慕名:仰慕他人的名气。这个句子要表述的是学子们仰慕吕祖谦,想跟随他学习,选“慕名”恰当。 故选:B。 ②“朝阳”早晨的太阳,“朝”读“zhāo”。 故选:A。 ③“沸téng”写作“沸腾”,“jiān容并包”写作“兼容并包”。 (2)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根据“当时文化思想界的名流纷纷闻讯而来”的提示,填“一代理学大师”恰当。 (3)“无竞“意为“无求“,显得处世较消极,根据吕祖谦的主张“不能过度追求,也不能没有追求”,取别字“求仲“便是对“无竞“的弥补与矫正。吕祖谦的“谦”“有“谦虚“之意,“恭“有“恭敬“之意,均为君子之风,名与字相为辅佐,互为解释。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尊君”意思是地位或辈分高或对人父亲的敬称。“先贤”意思是先世的贤人,过去的有才德的人。根据“一代理学大师”的提示,选“先贤”恰当。 故选:C。 【答案】 (1)①B;②A;③腾;兼 (2)①谈笑有鸿儒;②往来无白丁 (3)吕祖谦的“谦”“有“谦虚“之意,“恭“有“恭敬“之意,均为君子之风,名与字相为辅佐,互为解释。 (4)C 活动二:稻源东方溯文明万年前 2.(11分)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是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某校社团因为疫情,组织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参观后,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1)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有一段关于水稻的表述(见链接材料)。大家认为这一表述需要修改,请结合展板内容解释修改原因。 链接材料: 大量的碳14测定数据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农民就在长江三角洲的沼泽地上大量种植水稻。当人们1976年挖掘石器时期的村落河姆渡时,到处看到水稻的遗存…… 那里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 (《汉字王国》,2017年第2版) (2)说明语言有生动(如《时间的脚印》)和平实(如《中国石拱桥》)之别。体会展板上解说词的语言风格,探究设计者选用这种语言风格的意图。 (3)本次特展以“稻•源•启明”为主题,结合展板内容,阐述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答案】 (1)《汉字王国》说,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最早的,距离现在有700历史址中发现的炭化稻米已有超过万年的历史,且有水稻栽培、酿酒的证据。《汉字王国》中这段话没有吸收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2)本解说词语言生动。从细微处人笔,讲述的角度新颖贴切;帮助观展者加深对展馆图片的理解;极具画面感的描述,具有代入感,让观展者仿佛看到上山人的生活场景;抒情化的语言洋溢着民族文化自豪感,表达了文化自信;作为解说词,让整个观展过程环节清晰、目的明确,引导观展者有序观展。 (3)稻是上山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上山人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上山文化遗址群是定居文明的开端;上山遗址中有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器;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界。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以“稻•启明”为主题,突显上山考古的主要发现,概括出上山文化的源头地位,彰显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走进云里去活动三:文学照万象童心探本源 3.(18分)阅读。 山里的夜 戴明贤 天黑了。妈妈拎了条小板凳坐在鱼塘边,双手搂着常乐。常乐觉得进了一个妖怪的大黑洞,一层又一层的黑涌过来、涌过来,淹没了他,憋得他咕噜咕噜吐泡泡。常乐把脑袋埋在妈妈膝盖中间,小声说: “妈妈,外婆也看了,我们回去吧!”“为什么?” “害怕!” “害怕?怕哪样?” “哪样都怕!” 妈妈很奇怪:“你不是说乡下样样都好玩吗?” 常乐说:“白天是好玩,黑了就,就害怕。” “到处都是人,怕哪样?” “我想回家。” “妈妈也想回家呀!这里就是妈妈的家。外婆就是妈妈的妈妈。你想想,要是你二十年没有回家看我了,今天看到一眼,明天就走了吗?” 常乐问:“妈妈,你真的是在这里长大的?真的是?” “当然是真的嘛!” 常乐躲在妈妈膝盖中间,长长吐口气说:“幸好你走了!” “幸好!”妈妈笑道,“走出五里路我就哭了,一哭哭了几百里……” 常乐想问为什么,忽然响起一片古怪的声音。满池塘都在怪叫。常乐像皮球一样弹到妈妈怀里,大叫: “水里有怪物!” “青蛙。”妈妈说,“哪样怪物!” 常乐一听,真是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像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指挥的小棍一挥,预备起!马上鼓号齐鸣,整齐无比。“呱——呱——”“呱——呱——”常乐哈哈笑起来。 “青蛙儿童蚊香!” 妈妈扳住乐乐的脑袋向着天上,喊道:“快看!” 一颗很大的星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天上滑过去,好远好远才消失掉。常乐这才发现,原来外婆家晚上的天空不是大黑洞,而是蓝湛湛的,蓝闪闪的,像一块蓝颜色的大丝绒幕布,上面嵌着几千颗几万颗星星,大的小的,密密麻麻,流光泻辉。黑黝黝的大山剪影,从天那边镶到天这边,连绵不断,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座不同一座,跟卡通片里一模一样。常乐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星星天空。他目瞪口呆,连连说:“哗!哗!哗!”去年“六一”节他们全班去看童话剧,幕一拉开,就是这样一片星星闪烁的蓝天,女生们惊喜得喘不过气来,满场只听见“哗——哗——”散了戏,常乐他们几个还学她们哗呀哗的,气得女生们骂他是“自以为是”。现在轮到他自己只晓得哗呀哗的了。 “妈妈!”常乐刚一开口,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了。真奇怪!谁在指挥它们呀!准是一只最大最大的青蛙王在命令它们:“预备——起!”“预备——停!”青蛙王可能有脸盆那么大! “乐乐!你要讲哪样?” 常乐回过神来:“妈妈,外婆家肯定是全世界星星最多最亮的地方!” “又说憨话!” “肯定!”常乐指导妈妈,“那是北极星。看见没有?最亮最大的那颗。那是北斗星!那边那边!七颗,排成汤勺一样。”老师带常乐们去参观过天文馆。 妈妈说:“那是七姊妹。” 常乐觉得妈妈什么也不懂。“北斗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没听过少儿唐诗VCD吗?还是你给我买的哩……那么,大熊星座又在哪里呢……唉!外婆家星星太多了!” 呱——青蛙鼓号队突然开始演奏,把常乐吓了一下。他哈哈大笑。妈妈乘机说: “乐乐!我们多陪外婆几天吧!” “好!”常乐答应了,又叹口气说,“净是些大人!有一个同学也好玩点!”妈妈说:“明天看大姨去,她家有小朋友。” “要是带着舒俐跟我们来就好了!”常乐说,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瞌睡了。 (节选白《走进云里去》) 【注释】①七姊妹:北斗星的一种民间说法。 【小说•联结】 (1)结合选文,仿照示例,完成填空。 示例: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初到芦荡的陌生和害怕。 ①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还让我联想到《简•爱》中简•爱 初次走进洛伍德学校的陌生与恐惧 ; ②仰望星空,常乐 目瞪口呆 ,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 初次跟随着船长在克里斯波岛海底森林散步时的新奇和震撼 ; ③“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常乐惊奇万分,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 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 【小说•重现】 (2)“弯弯的山路,云雾缭绕;云里的故事,古老淳朴。这些,对在城市长大的小男孩常乐来说,是他心里一幅永远清新纯洁的简笔画!”(小说封面语)请从文中选择一个触动你的画面,给它取个标题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小说•品味】 (3)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山村景象在常乐眼里是另一番光景,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常乐?
②“妈妈说:‘那是七姊妹。’”常乐认为妈妈什么也不懂。妈妈真的什么也不懂吗?联系上下文,简述你对妈妈这句话的理解。 【小说•探意】 (4)小说结尾,常乐自豪地说:“都走进云里去了!”这与选文开头“我想回家”相比,常乐对山村生活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探究常乐这段山村经历的意义。 链接材料: 常乐不断回头看那些山,回忆是不是去过。旁边一个叔叔发现了,问道: “来过暑假的?” 常乐点头。 “去过哪些地方?” 常乐指着那些山: “那里面。那里面。都走进云里去了!” (《走进云里去》结尾) 【答案】 (1)①示例:初次走进洛伍德学校的陌生与恐惧 ②目瞪口呆(惊喜/吃惊) ③示例:初次跟随着船长在克里斯波岛海底森林散步时的新奇和震撼 ④示例: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2)示例一:星空下的母子。夜幕缓缓拉拢,白天里的一切在黑暗中都变了模样。常乐把小脑袋埋在妈妈的膝盖中间,黑夜像妖怪的大黑洞阴森可怖。妈妈抚摸着常乐的小脑袋,一点一点冲淡了常乐的陌生与恐惧。 示例二:蛙鸣遐想。夜幕降临,人声渐退,池塘的蛙声此起彼伏,既而一齐响亮了起来。“那不是水里的怪物”,常乐痴痴地笑着,歪着脑袋,盯着池塘出了神:这么响亮的蛙鸣,像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一样整齐,莫不是有个脸盆大的青蛙王在指挥它们吧? 示例三:仰望星空。一颗飞驰的流星吸引了怯怯的常乐,他静静地仰望,才看清天空的脸庞:黑黝黝的大山剪影勾勒出星空的轮廓,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星子,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哗!哗!哗!”常乐松开紧握着妈妈的小手,欢喜得鼓起掌! (3)①真实存在的山村景象,在常乐眼里却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富有童真童趣的常乐。 ②妈妈并非不懂。妈妈的回答富有地域色彩,留存着对童年的美好记忆;她将这浪漫美好的知识与儿子分享,让山村多了一层神秘和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常乐,拉近着他与山村自然的距离。 (4)示例:常乐这段山村经历,让他体验到山村生活带来的愉悦,对山村生活的态度也发生明显转变。小说结尾,常乐自豪地说“都走进云里去了”,说明常乐真正爱上自然,感受到山村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常乐的这段从城市到山村外婆家的经历,释放了童真童趣,从而慢慢融入自然,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这一经历也让我们反思:风景的感受、知识的获得、亲情的理解,都应该源自真切的生活体验。 走进书里去活动四:诗意通今古书中天地宽 4.(28分)阅读。 卢重斋遗事 [明]叶盛 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颇。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然其为人,颇类迂僻。陈孟东①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②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与众接一谈,虽诮之,不复顾也。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③!” (选自《水东日记》) 【注释】①陈孟东:陈皞,遍读群经。②胡仲子:胡翰,浙江金华人,著有《胡仲子》集。③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 送徐子春往四川 [明]卢儒 千峰明月夜猿啼,雁自南来客自西。 远近水声滩上下,周回山色路高低。 石门驿畔沽春酒,松子矶边候晓鸡。 回首姑苏渺何处,想应吟遍卷中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C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 ①博 学 能 文 善 笔 札 ②文 学 韩 柳 书 法 欧 颜 (3)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顷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4)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 (5)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 小金:读这首诗,我脑海里总会跳出一些诗意相近的诗句。当我读到“千峰明月夜猿啼”,我就想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小华:我也有同感。读到“周回山色路高低”,以描写路况来表达 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与不舍之情 (填情感),这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山回路转不见君(轮台东门送君去) , 雪上空留马行处(去时雪满天山路) ”两句异曲同工。 小语:我很赞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两句与“松子矶边候晓鸡”,不都是在鸡鸣中“动征铎”吗? 小文:还有“回首姑苏渺何处”一句,极写回望来路时的惆怅,让我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那放眼前路的迷茫。 (6)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 (7)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我们阅读名著,会发现“他们”也在“走进”。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该人物“走进”的理解。(120字左右) 张学良(《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布尔(《昆虫记》) 【答案】 (1)C (2)①博 学 能 文/善 笔 礼 ②文 学 韩 柳/书 法 欧 颜 (3)卢儒把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突出同事才思不及自己敏捷;并用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都自愧不如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群。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他马上回答说,你怎么知道他们读过什么书呢!回答中含有对子侄的嗔怪,觉得这些来见他的“乡显宦”是鄙陋的,流露出对“乡显宦”的不屑,突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点。 (5)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与不舍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去时雪满天山路)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风烟望五津 (6)我觉得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因为卢儒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其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更是通过想象,表现自己和友人志同道合。他拒绝乡里显宦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与他不是同道中人。 (7)示例一:张学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抗争,终于走上抗日道路,从而走进思想坚定而有意义的人生。随着对共产党停止内战的诚意和团结抗日决心的深入了解,张学良不再摇摆,最终通过西安事变这一实际行动,走进了抗日的新征程,明晰并坚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于张学良而言,“走进”就是寻找正确的道路,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示例二:孙悟空的“走进”其实是一个融入团队和找到自己价值的过程。孙悟空一开始愿意跟随唐僧西行。取经,只是出于报恩,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员。当他杀了几个强盗后,无法理解唐僧的指责使回到花果山。后米,孙悟空又经历两次离队,遂步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价值。百般历练,蜕变成了斗战胜佛。 示例三:保尔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富有反抗精神,却彷徨不知所从。在朱赫来影响下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受到《牛虻》启发,他毅然投身到前线,走进革命征程。面对命运的一次次考验,保尔越磨砺越坚定。身体残疾后,他又拿起笔来顽强写作,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生命的誓言。走进革命的过程,是保尔不断战胜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 示例四:法布尔带着科学的探究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走进昆虫世界。在观察中认真感悟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法布尔由热爱自然,逐渐上升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法布尔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灌注在昆虫世界,通过《昆虫记》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想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走进昆虫世界,法布尔便走进了探索生命的旅程。 走进心里去活动五:岁月有回响落笔存心田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5.(50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以此为乐,是逐步“走进”的过程。回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讲述你在语文学习之路上走向“乐”的经历。 要求:①文题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