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8096091',
container: s,
size: '580,90',
display: 'inlay-fix'
});
})();
尝试在教学中利用好心理效应 要了解学生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教师不能走近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但对一些共性的心理效应则要很好地研究并运用。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心理效应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非常多,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7+2法则。请你读一遍随机的一行数字,比如71456852625455,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熟悉的字词可以当成一个个的组块。在课堂上如果能深谙其道,先摸清学生的先前知识,然后保证每节课给学生的问题不超过7个,学生就会学得容易,学得有意义。所以教师可以把一节课很多的问题整理后成团抛出,但最多不能超过9个。比如在复习“人的消化和循环系统”的时候,两章内容非常多,笔者就精心重组了所有内容,以7个问题引领了整节课的复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指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对陌生的知识,首因效应作用较大;而对熟悉的知识,近因效应作用较大。 具体应用:在问题设置的时候,比如导课就要考虑到首因效应,因为是陌生的知识,就不能离题太远,比如在讲“开花和结果”的时候,设置的导人新课的问题是:所有的桃花都能结出桃子来吗?而在学习重点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近因效应,要用多种方法反复强调和突出同一重点。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节,核心概念——生态系统是重点内容,所以先让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回答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教师给出的是不是生态系统,最后再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个生态系统的例子。经过这样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深刻起来。 课堂提问的时候,同一问题呈现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教师要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例如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中有关于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的内容。笔者在集体备课的时候设置了问题:为什么说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一个教师在分析完导管和筛管之后直接抛出该问题,效果很好;而另一个教师讲完了导管与筛管之后,又进行了其他内容的学习,最后才抛出这个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就能充分激活学生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所以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让课堂增效所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