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22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http://www.newdu.com 2022-09-05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8096091', container: s, size: '580,90', display: 'inlay-fix' }); })();
    
    说明文
    (一)、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 二)、说明文分类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三)说明结构
    总分式和层进式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用说明: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附说明方法和效果词
    


    【答题公式】说明方法+结合句子具体展开+效果词+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本句所在段的首句或尾句。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答题公式】解释词语+带词解句(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公式】不能删(或替换)+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带词解句+删词解句+删去后(替换后)有什么不良后果(不准确、太绝对)+不能删(不能替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六、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1.点明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概括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4.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七.说明文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
    开头:1.点明说明对象 2.点明文章的说明内容 3.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4.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用XX说明方法,指出说明对象的XX特征。
    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xx内容,领起下文的xx内容)
    结尾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内容,再次点题,发出xx号召(或倡议)。
    八.认识感悟类
    【答题公式】完整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印证对文章的理解+一句话总结阐述。
    九、列举分析
    【答题公式】把握原文+结合生活积累触类旁通
    十、探究归纳
    【答题公式】比较文章与材料+表达观点+用事实与道理分析支撑观点+一句话总结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