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22年初中政治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http://www.newdu.com 2022-09-14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8096091', container: s, size: '580,90', display: 'inlay-fix' }); })();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对生命的内在体验,还是个人整体的人生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的人会更快乐,或者说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幸福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心理感受,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物质条件,同样的现实处境,心理健康的人可能就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收获到更多的幸福,对生命的主观体验当然也就是会更好,活得更开心,幸福感更高。
    但是,表现的更快乐也不是必然就等于心理就更健康。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基本都是比较快乐的人,但是快乐的人并不必然就意味着他心理也是健康。有一类叫做“微笑抑郁症”的人,他们看起来非常开心,周围人也都觉的他们的性格是很开朗很积极的,但实际上在他们内心却饱受抑郁情绪的折磨。
    所以,如果想要我们的心理更健康,并不是通过让自己更快乐就可以了。快乐是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的一种自然呈现。通过心理成长,可以让逐步的让我们的心理更加的健康,当然,我们也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了
    同样,通常来讲,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功能,即便不是很厉害很优秀,也可以正常的行使其功能,他们心理世界常处于平衡和合理运转的状态,这会帮助他们用一个良好的状态的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
    比如,他们的感知觉功能完好,可以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他们对自我和世界的预设信念也都是偏良性的,这会让他们有较好的现实感,更能做出适应当下的反应和行为。同时,他们内在的情结也没有那么多,不太容易被现实的事件刺激引发很多不良的情绪反应,即便是有负面情绪,他们内在也有较好的对情绪的承载能力,可以即时的理解和消化自己的这些情绪,他们就比较少收到所谓消极情绪的影响,由应付这些不良情绪带来的内耗也会比较少。
    他们还忠于自我,更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会让他们内在的心理冲突较少,不会自己和自己打架,会把更多地精力用在实现自我的目标而不是自我消耗上面。总之,他们的心理灵活度高,更有弹性,这自然会让他们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更大概率会得到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失败。
    但有一点要注意,跟快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样,这里并不是说成功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很多在现实社会中很成功的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心理是不那么健康的。希特勒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成功是心理健康带来的附加品。心理健康的人并不都是成功的人,在一个基本良性运转的社会环境里,是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些极端的环境里,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比如在抗日战争前期的中国,看到日本人一直取胜,很多中国人都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汉奸,在当时来看,他们是成功的,但是真正爱国有义的国人,肯定不会这样选择,即便为此牺牲掉了生命,死亡是最大的失败了吧,他们的心理也是比那些做汉奸的人更健康的,因为心理健康的人是无法真正认同那些残忍的伤害了自己同类的人的,这违背了人的基本心理规律。
    心理健康不是为了成功,也不是为了快乐。虽然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会带来这两样结果,但健康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很有意义。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可以过得好,可以充分的活出自我的价值和光彩,还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引导力量,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更好。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我们生活化的来解读这个说法,比如说,年轻人谈恋爱,选择跟另一个人进入婚姻,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请务必把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参考选项当中,它一定是比经济收入、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这些外在条件更重要的因素。
    因为心理健康会实实在在的影响两个人日常的相处,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基本的物质条件的满足,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聊在一起的相似的学历背景,但最与幸福相关的还是两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
    这并不意味着心理不那么健康的人,就要受到贬低和歧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真空的理想环境中长大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结或者创伤留在了我们心理。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深藏在心底的心理暗礁,就像传说中龙有逆鳞,只要被碰触到,就会自动自发的产生像愤怒、嫉妒、悲伤、疼痛等复杂又让人很不舒服的情绪反应。每个人的心理也都有阴暗面,有阳光的地方就必然有阴影和黑暗。
    虽然,好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概率更高一点,但是,它不是一种天赋或者是命运,更多是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可以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成长实现的一种状态。
    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幸运,在成长中遇到了很多坎坷,心理留下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伤疤,这些伤疤还影响到了我们现在的心理状态,让我们不那么对自己不那么有自信,做事也没那么有活力,甚至内心还堆积了很多的烦恼和痛苦。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责怪自己:我怎么就活的这么丧、没精气神,怎么就不能更努力一点,生活的更加认真一点呢?或者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那样社交技能满点,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让大家都喜欢我呢?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没那么好,才更需要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温暖自己的心灵。
    心理健康程度是一个线性的维度,心理特别健康和心理特别不健康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在人群中的分布都是比较少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处在这个线条中间的某个点,或者偏健康这一边,或者偏不健康这一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烦恼,或者是心结。
    心理成长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这些心结,让我们的心理状态逐步的往心理越来越健康的这个方向偏移,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月的积累,反而往越来越不健康那边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严重的精神障碍,在发病之前,可能只是一些和家人之间的小冲突,突发爆发的不良情绪,或者不那么影响生活的消极行为,但随着时间的累计,这些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到一个临界点爆发,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然,我们大部人可能都不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套自己的心理修复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心理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进行自我的心理保护,即便是在遇到强烈的负面心理的影响下,也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会真的心理崩塌,对内心世界完全失去掌控,心理崩塌。
    做心理成长,首先要从找到感受开始,或者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就是要开始关注我的“心情”。心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啊,我们拆开来看这个词,首先是“心”,这里的心是相对于脑来说的,很多人,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教育就是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用理性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当然,学知识肯定是很好的,这个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在心理世界里,理性会天然的压制感性,压抑情绪。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习得良性疏解情绪的方式,他受教育,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天然的就会用他的理性的力量在压抑内心那些让他很不舒服又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总体来讲,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机制。短期很有效,但时间长了,一定会出问题。
    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要得到内在的一种平衡,即不能全是理性,也不能全是感性,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和效用,要搭配得当,才能更健康,更有活力。
    情绪像我们内在的小孩,而理性更像大人,所以,两者的关系可以是理性这个大人要照顾好感性这个孩子,保护它不受不受伤害的同时也要防止它随便出来给我们闯祸。
    过于理性的人,或者长期用理性、道理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人,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从“大脑”回到“心”,找回自己当下的即时发生的情绪。
    这么说起来好像很简单,我还能不知道我自己怎么了?我还能不了解我的心情是什么?对于长期压抑情绪的人来说,还真的就是不知道,不了解,或者是以为自己知道,但知道的并不是真的,而是被压抑扭曲之后的。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我们想象不到我们内心会为了逃避不好的情绪和感受,做了那些复杂而艰苦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感受到痛苦。所以,其实,回到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太容易自欺欺人,而离自己真实的心越来越远。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长期暴露在强烈的情绪中,尤其是负面情绪当中,是不是就不需要再额外的去找感受了,因为感受时时刻刻都有,他们要做的反而是要学会收敛情绪,不要让这些汹涌的情绪泛滥成灾,影响到自己正常的人际交往,工作和生活。
    刚说了“心情”的“心”,回到自己的内心,不要用脑子来压抑自己的心,再说一下“心情”的“情”,就是情绪了,找回感受,除了要有感受,感受到情绪,还要逐步的看清楚这个情绪具体是什么?这就到了自我成长的第二步,我们叫它“自知”,自己了解自己,自己知道自己。
    通常来讲,感受是比想法更重要的,而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终点,通过对感受的观察、追溯,我们会发现感受的背后都有一个心理需求,正是这个需求为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动力,是所有感受产生的根源。
    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被人踩了一脚,很疼哈,对方却没有任何反应,这个时候我们肯定是很生气,生气之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但讨论到自知,重要的就不是生气之后是会撕破脸大骂对方一通?还是理智的提醒对方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或是怕丢脸就默默的忍了?以及那种应对方式更好,更合适?会怎样反应,也有我们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对对方行为的认知,对方是没有察觉到?还是故意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二种认知自然会让我们感到更生气。
    自知就是知道我生气了,并且看到我在生气的时候我是如何认知这件事的?会自动化的做出什么反应?这个反应一般来讲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以及我对这个结果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情绪,或其他心理反应?所以,重点是了解,看见,而不是评判:我做的对还是错,我这样是好还是不好?
    除此之外,这个看起来十分正常的情绪背后也有心理需求,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绪,可能不同的人背后的心理需求还是会有不同,比如,男性在这种情况下生气,可能是感觉到自己被冒犯了,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而女性生气更有可能是感觉受到了伤害,是安全和得到保护的需要。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就是举例说明一下。
    “自知”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能让我们情绪发生起伏的事,都至少包括了对这件事的理性认知、情绪反应、心理需求、自我评价等内容。在心理世界里,没有一件事是小事。如果我们平时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些心理活动就像是自动设置的好的程序,一环接一环的在很快的时间里发生,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完了。
    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一些自己想改变的小缺点、小问题,但是就是怎么都改不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反应模式已经印刻在了潜意识深处。打开一个开关,一个齿轮开始转动,就会带动其他的齿轮自动运转。而自知就是看到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我怎么就有了这样的情绪?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自知是来自意识的光,照进昏暗盲目的潜意识领域中,只要看的足够清楚,自然就会带来改变。
    去年有一个评分很高的电视剧,叫《觉醒年代》,讲的是五四运动前后,围绕陈独秀和李大钊,以及他们身边的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下,探索如何才能救中国的道路,最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曙光初现的历程。
    如果我们把当时的中国比作陷入了困境当中的一个人,像陈独秀先生一样的先进分子就相当于我们内心具有自我回观、自我觉察的那部分力量,这样的力量可以带来内心的真正的觉醒,最终走在自我拯救、自我修正的路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都是这样的。
    要让我们的内心发生真正的改变,除了“自知”,还有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力量,就是“自爱”。真正的学会爱自己,这是自我成长的第三步。
    爱是一种力量,我们以为的我不会爱自己,不知道怎么才是爱自己,很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缺乏爱的力量,充斥内心的都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力量。并不是我意识到我要开始爱自己了,我就真的能这样做到了。爱的力量是需要培养、小心翼翼的呵护、用时间来养成的。
    要真正的爱自己,前提是我们在自我成长第一步里面讲到的:回到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再自欺欺人,直面内心真正的情绪,无论这个情绪是什么。因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不仅打动别人,也会打动自己,才能真正升起想要爱自己的动力,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掌控。我们可以做一些爱自己的事情,比如满足自己的需要,买想要的东西,好好地休息一下,去做想做的事情等,这些更像是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爱的内核。
    很多人情绪不好的时候都会想吃点好的,女性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买买买,男性可能会选择解酒浇愁,这虽然都可以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都算不上是完全的爱自己。
    爱的力量的升起,就像是我们内心里有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因为某某事情非常的伤心,难过,另一个小人会因为感同身受的体验到了这样的悲伤,并因为这个悲伤而想要理解自己,心疼自己。一个小人沉浸在情绪当中,另一小人陪在他旁边,与他一起经历,在同一个情绪和感受中,这个可以提供陪伴,真正的和悲伤的小人在一起,并且共同体验了整个情绪过程的小人,就是我们心中爱的那部分力量。
    当我们经常这样体验自己的情绪,真实的陪伴自己,这个小人就会越长越大,越来越有力量,面对情绪,也会越来越从容。逐渐的就不会再那么容易受情绪影响,被情绪掌控,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反而会越来越理性,符合当下的现实状况,也符合我们个人的根本利益。
    自我成长实际上来做的话完全没有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在遇到情绪或者困扰的时候,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我怎么了?我的心情是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觉,没关系,也可以问自己,我现在的感受像什么?像胸口压着一块石头?像热锅上的蚂蚁?像秋风中的树叶?我们平时说的话里面就有很多类似这样来描述感受的方式。之后就顺着这个感受继续去看: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想要什么?以及我对我自己的感受如何?只是这样跟着自己的感受往下走一走,去看一看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