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下来,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矗立(zhù) 热忱(chén ) 真挚(zhì) 人声顶沸(dǐng) B.喧腾( xuān) 诀别(jué) 练达(liàn) 不折不挠(náo) C.堕落(duò ) 篷勃( péng) 钦佩(qīng) 轻歌曼舞(màn) D.气概(gài) 擅长(shàn) 仲裁(chái) 相辅相承(chéng )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盛会,_______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_______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北京在为世界呈现了一届_______的夏季奥运会之后,又为世人呈上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季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见证了中国人民的_______热情和不懈努力,也为当下的全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创造新的契机。 A.更 彰显 无与伦比 饱满 B.也 张扬 无与伦比 充满 C.更 张扬 美轮美奂 充满 D.也 彰显 美轮美奂 饱满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劳动同时也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掌握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理解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劳动是光荣而高尚的,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A.“一切”是代词,“而”是连词,“热爱劳动”和“不懈奋斗”都是偏正短语。 B.“劳动同时也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这个句子中,“成长”作状语。 C.“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掌握”和“理解”互换位置。 5、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作者是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 B.苏轼,北宋文学家。《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他的作品。 C.《简•爱》中,简•爱看重亲情,把叔父留给她的遗产与约翰•里德兄妹平分。 D.《朝花夕拾》写的虽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 (2)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在小说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请你任意选取以下名著中发生矛盾冲突的一组人物,概括相关故事情节。(2分) 备选人物:《水浒》杨志和晁盖一行人;《红岩》成岗和徐鹏飞;《骆驼祥子》祥子和孙侦探;《西游记》孙悟空和唐僧。 一组人物: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矛盾冲突的情节: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6、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10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6)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木兰诗》)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形声两方面表现战斗的激烈,衬托出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志趣不尽相同。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情趣;也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淮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 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 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 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 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 (二)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湿,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_____________情怀。(1分) ②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_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③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2分) 三、现代文阅读(45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 [材料一] 文化遗产的类型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星堆是实证文明起源绵延的大型遗址。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2020年底重启的三星堆考古与1986年相比,是把先进的实验室搬到田野考古现场的新尝试。汇聚了多种科技手段的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舱、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文物应急保护平台、可以远程传输数据的专家会诊室……这些技术保障使得发掘与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观众从中看到了人工智能、AR、裸眼3D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所呈现出的辉煌的时间文化,惊艳了世人,将中国气韵传递给了全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材料四] 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从2020年开始,每年采集7万到7.5万件文物信息,现在已公开发布8.3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数字展览备受欢迎。2021年,“‘纹’以载道——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以5.3米高裸眼3D文物呈现纹样世界。数字化展示突破实体展览的局限,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满足了“触摸”文物的心理需求。观众通过对文物展品的观察和了解,进行了一次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对话,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选自《人民日报》) 12、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青铜尊器型大,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为青铜尊量身定制“防护服”,青铜尊就可以不会破碎。 B.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2020年,我国科研投入经费总量24393.1亿元,同年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排第14位。 D.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 1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完成下面表格。(4分) 14、根据[材料四]完成下面对话。(2分) 佳欣听说春明参观故宫博物馆回来了,好奇地问春明。佳欣:这次去故宫博物馆参观数字化展览,你有什么新的体验吗? 春明:①_____________。 佳欣:真羡慕你,我也想去。 春明:值得一去,② _____________。 佳欣:我真为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灿烂骄傲啊! (二)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山楂是甜的 肖于 ①我妈是一个知青,我爸是一个农民。在我幼时的岁月里,我爸应该很辛苦。只有他一个农村户口,却有三个城里人要养活,他的田地太少了。但他勤快,愿意为生活付出所有气力。据说我家永远是每亩地里出钱最多的人家,而他的女儿们却几乎没去过那片土地。 ②粗粝、辛苦的农村生活让我妈也异常艰辛,但她尽心尽力地养育我和妹妹。那时,东北没什么太好吃的水果,入秋的山楂勉强算水果吧。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堆山楂。对于这堆山楂,我恐怕要记上一辈子,拿到手里,连咬了两三个,真硌牙,嘴里、胃里顿时涌出酸水,我一把把它们扔在地上。这堆山楂如一张张长满麻子,满是皱纹的脸。我越看越气,趁着我妈不注意,把这堆山楂全扔了。 ③我妈发现后竟没有批评我,而是默默地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捡了回来。我妈把山楂洗净,去籽,倒入锅中,放糖,小火慢慢熬到鲜红直至黏稠,我才知道,山楂竟可以做成可口的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会变甜。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酸酸甜甜的山楂酱放在罐子里,想吃的时候去挖一勺,现在想想,那种甜还能浸到心里。尤其是在寒天,把罐子放在耳房里,山楂酱处于半冻不冻的状态,不会坏了味道,也能随时挖出来吃。 ④东北几乎有半年的冬天,冬天里没有农活可做,很多种地的人就猫冬了。猫冬怎么可能有收入?我父母脑子活,也不怕吃苦受累。他们养了几头奶牛,按我妈的话说:“家里又多了一个人上班。”奶牛产牛奶,牛奶可以卖钱,每天都有收入。就算猫冬,田地里不生钱,家里的牛也能赚钱。 ⑤入冬了,我爸在电影院烧锅炉,我妈在水泥厂上班。我妈下了班,要到托儿所接我和妹妹,然后回家挤牛奶,又要带着两桶沉甸甸的牛奶去奶站卖掉。那一年,我和妹妹还很小,害怕得不肯在家。我妈一咬牙,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把十几斤重的牛奶桶挂在自行车后面,两个女儿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天有点冷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夜幕来得快,天色很快就沉下来。 ⑥我妈带不动我们了,就放下我和妹妹。路过综合商店时,我和妹妹不走了,我们的目光定在了那里——店门口摆着的一串串冰糖葫芦。不一会儿,我和妹妹便一人手里一串冰糖葫芦。我们一边吃,一边在深沉的暮色里跟我妈走。我妈骑会儿自行车,再推着自行车走一会儿。我和妹妹跑跑走走,一点儿也不冷。暮色很深,带着冬季里冰冷的浓雾。母女三人,就这样,在冰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赶到遥远的奶站。 ⑦天冷,我妈是热的,蹬自行车出了一身的热汗。我和妹妹坐在车大梁上,遇到天桥、上坡时,都下来帮忙推自行车,手和脸蛋是冷的,可我们的身子,心里是热的。 ⑧那些年,我父母从来没机会休息,除了种地、上班,他们还干过很多营生,只要能赚钱,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力气。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 ⑨城市化改革的大潮中,种田为生的我爸改换了城镇户口。我妈也在企业改革后,开始领退休金,退休金每年都在增长。 ⑩现在回到我父母家,假如是冬天,他们一定会提前买了冰糖葫芦,放在冰箱里,等我吃。吃着这冰糖葫芦,我就会想起那堆曾被我扔掉又被我妈捡回来熬成山楂酱的苦山楂,还有暮色中我和妹妹无限期盼的冰糖葫芦。仔细想想,其实,那些山楂从始至终都是甜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15、阅读选文第②﹣⑨段,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4分) ①_____________→没农活可做的冬天,我父母养奶牛赚钱。→②_____________→我父母不息劳作,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 16、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这堆山楂如一张张长满麻子、满是皱纹的脸。 18、品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和妹妹不走了,我们的目光定在了那里——店门口摆着的一串串冰糖葫芦。 19、第③段中我妈发现我把山楂扔掉后,为什么没有批评我,反而捡回来?(3分) 20、选文第⑦段,我和妹妹为什么会有“手和脸蛋是冷的”“身子,心里是热的”的感觉?(3分) 21、选文结尾写道:“那些山楂从始至终都是甜的!”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选自《盘锦日报》,有删改)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3分)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2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26、请用第⑤段研究美学之美的方法品析下面文字。(3分)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四、写作(60分) 27、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怀念背影缘起于望父买橘,永不养猫缘起于良心不安,礼赞白杨缘起于力求上进的精神…… 请以“缘起_______”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2)红色是革命的底色,善良是做人的底色,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请以“底色”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参考答案】 1、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2、B 3、A 4、D 5、(1)C (2)示例一:《水浒》杨志和晁盖一行人 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 示例二:《红岩》成岗和徐鹏飞 特务头子徐鹏飞审讯许云峰和成岗,威逼利诱,毒刑拷打,都没有用,最后不得不用假枪毙结束了审讯。 示例三:《骆驼祥子》祥子和孙侦探 当祥子用了三年时间,积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却被年轻时的孙排长(后来的孙侦探)无缘无故地拖着,丢了车,失去了自由,被奴役;孙侦探跟踪曹先生时,碰上了在曹家拉包月的祥子,孙侦探认出并恐吓祥子,最终将祥子积攒的钱敲诈一空,这导致祥子第二次买车梦想破灭。 示例四:《西游记》孙悟空和唐僧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师徒俩途中寄宿遇见六个山贼,悟空杀死六贼,唐僧责怪悟空杀人,于是悟空撇下唐僧,前往东海龙宫。唐僧独自前行遇见菩萨,传授紧箍咒。后来悟空被东海龙王劝回去,结果被唐僧戴上了紧箍咒。 6、(1)似曾相识燕归来 (2)雾凇沆砀 (3)悠然见南山 (4)何当共剪西窗烛 (5)贫贱不能移 (6)寒光照铁衣 (7)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8)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B 8、D 9、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②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 10、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11、①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③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样既以旺盛的士气击溃了敌军,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夫概王先散布先济者可免死的消息,然后在敌军“半济”时,下令进军,既避免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又使对方难于迎战,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 12、A 13、①我国科研投入经费总量逐年增加;②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排名逐年上升;③科学技术的保障使得发掘与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④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呈现辉煌的时间文化,惊艳世人,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14、①我体验了《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还参观了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②数字化展示,不光让我们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还能“触摸文物呢! 15、①入秋时,妈妈熬制了山楂酱 ②那些年,父母没有机会休息; 16、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寒冷,还衬托出我们母女三人当时吃着糖葫芦的那种兴奋和高兴的心情。 17、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山楂”比作“长满麻子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堆苦山楂的味道难吃以及我当时的生气。 18、“定”这个字的意思是定住,移动不了的意思。在这里是写出了我们当时对于糖葫芦的渴望。 19、因为妈妈对于女儿的心情的理解,她能够理解女儿在当时困苦的生活下心中的不平,所以妈妈没有责怪女儿,同时妈妈也是想通过行动证明,苦山楂也是可以变成甜的山楂酱的,让“我”明白再苦的日子也是可以有甜的。 20、因为“糖葫芦”的甜蜜让我们忘记了天气的寒冷,还有我们会互帮互助,家人之间的温暖也让我们不觉得冷。 21、首先,是指的山楂本来具有甜味儿;其次,指的是山楂背后蕴含的母爱和亲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还有父母不懈的奋斗,为了女儿过上好日子的奉献精神。 22、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2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4、可作为第③段的论据,《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契合第③段中的“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 25、D 26、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 27、作文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