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标点符号基础知识 1.1.标点符号的概念 标点符号是入们在用文字记录语言时采用的一套辅助工具,用来表示语句传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是书面语不可缺少的部分。 1.2.标点符号的种类 现在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列表如下∶
 P-2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2.1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中不同长短的停顿、语句的结构关系和语气。按照点号使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两种。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吸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句内点号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 (1)句号( 。) 句号可用于以下情况; ● 陈述句。 ●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 ● 有分句的复句未尾。 (2)问号( ? ) 问号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使用问号应注意∶ ● 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问号。 如∶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 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如∶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 一个问句,在一个大句子中作主语,其后如需停顿,用逗号不用问号。 如∶谁当班长,是一件关系到全班的大事。 ● 一个问句,在一个大句子中作宾语,其后不用问号,至于该使用什么标点符号,要视语境而定。 如∶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 "问"字后如用冒号停顿,其后的句子视为问句,其后用问号。如"问"后不作停顿,则依上述一条的规定视语境而定。 佳句荟萃: 贾母问∶"黛玉,你读过什么书?" 贾母问焦玉读过什么书,黛玉说只读过《四书》。 ● 对生年、卒年不详或有疑问时,用问号。 如∶曹邺(816—?),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 ● 在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用问号。 如∶友谊,还是侵略? (3)叹号 ( !) 表示赞颂、欢喜、愤怒、惊讶、叹息、请求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末尾都用叹号; 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反问句和陈述句末尾也可以用叹号; 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祈使句,语气重的句末也可以用叹号。 使用叹 号要注意∶ ● 不要滥用叹号。 如∶看见公路上有用"!"表示危险的标志,行文时就在"危险""严重"等词语后面用了叹号,这是不对的。 ● 当两个叹词连用时,一般只在后面一个叹词后用叹号。 ● 当感叹句、祈使句的谓语前置时,叹号要放在末尾。 ● 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问号和叹号可以同时使用。具体哪一个放前边,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如∶这么点儿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 叹号一般只用在句末。除了句子开头的"唉、啊"等感叹词或"各位朋友、同志们"等称呼语后用叹号外(也可用逗号),一般不在句中用叹号。为了表示极其强烈的感情,可连用两个或三个叹号。 佳句荟萃: 我恳求你立刻入医院医治!因为你延迟一天,你的生命便增加了一天的为险!!你的生命,并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它是属于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 (4)逗号( ,) 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用于下列语法位置。 ● 较长的主语之后。 ● 句首的状语之后。 ● 较长的宾语之前。 ● 带句内语气词的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 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 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用于下列停顿处∶ ● 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 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 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例句赏析 早期的余华非常特别,尤其是他的小说竟改写了中国古典爱情小说的意义。《鲜血梅花》看了简直令人毛骨悚然,我当时就感觉到他的才气并不在于语言的试验,而在于他能将作品写得很有震撼力,他是可以成为大家的。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大部分用逗号。 5)顿号( 、)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时间较短的停顿。常见用法有: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用于某些序次词之后。 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可用顿号∶ ● 当并列词语之间用了"和"与""同"及"或"跟"等连词时,就不要再用顿号了。 ● 有的并列词语相互联系紧密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读时不需停顿,就不用顿号了。 如∶工农兵学商 仁义道德 谦恭礼让 ● 当并列的短语比较长,停顿较大时,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 当并列短语作补语时,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 如果把简短的并列短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短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 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但是如果是数字省略语,且表示确指,则必须用顿号。 6)分号( ; ) 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一般用于并列的分句之间,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它的停顿大于逗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就应用分号。 常见用法有: ● 在两个以上并列分句的复句中,各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 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前后两部分之间用分号。 ● 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末尾用句号。 ● 当句子里列举的语句间用分号,且用了余指代词"等等",在"等等"的前边承前用分号。 例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翅翅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D.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都是济宁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解析| A项中"他对我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攀得越起劲""后逗号应改用分号;D项中"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峰山、泗水的泉林"中的顿号不能标明地区间的层次,应将后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答案| C (7)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下文,有时表示下文是说明。 常见用法有∶ ● 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 ● 在"某某说+话"的格式中,"说"后用冒号。 ● 在"话+某某说+话"的格式中,"说"后不用冒号,用逗号。 如∶"你想得美!"他笑着说,"我还没去过呢。" 例句赏析: ①"祥林楚,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②"我有件事忘了说……"他说,表情有点儿为难。 在"话+某某说"的格式中,"说"在句末不用冒号,用句号。如果"说"后有其他成分时,其后用逗号。 ● 冒号后的内容在事理上应受到冒号前的动词的支配。 ● 在"某某说"的后面,如是间接引语,"说"字后不用冒号。 如∶他说,他来年一定还来这儿。 ● 冒号所支配的几个部分之间一般不能用句号。但当冒号后的内容是按序号排列(分项列举)时,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那么每一项末尾都要用句号。 ● 冒号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或称呼语的后边。 使用冒号应注意∶ ● 冒号后不能接着用"即、乃、是"这样的词语,因为它们与冒号一样也起提示作用,如果使用,就造成了重复。 如∶我们的任务∶即在每一时刻,都要保卫这座大桥的安全。(去掉"即"字,冒号的使用才算正确。) ● 冒号提示的是整个句子。 如∶他看过的书有;《全唐诗》《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二十五史"也读了不少。(这里的冒号运用得就不恰当,可以去掉。) ● 只引用别人的一部分话,引文前不用冒号。 如∶韩非指出,这事儿难啊,难就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这个道理后来中国人都懂了。(这里的冒号应当去掉。) ● 一个句子内不能套用两个冒号。 例句赏析: 按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女干部46岁以上不招聘,45岁以上不培养,50岁以上不提升重用。 这里的第一个冒号应改为句号。 ● 对话分段书写时用了冒号,所说的话可不用引号引起来。如: 记者∶这种"喜剧话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带给你的回报让你满意吗? 陈佩斯∶精神上是巨大的,物质上是微不足道的。…… 烈感情的陈述句,应该用叹号,感叹号要在后引号里而。 2.标号 (1)引号 引号主要有∶“ ”、' '(竖排时为『』「」)。 引号的基本用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 的 内容。 ● 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 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 引用的俗语、术语、歇后语等要用引号标明。 ● 在书写带月和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或节日一起标引。 如∶"5·12"汶川大地震纪念 "五 四运动"90 周年 ● 象声词、音译词要用引号标明。 使用引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 佳句荟萃: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飘飘然忘乎所以,而是要以既得成就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 ● 如果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点号一般放在引号外。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 引用的话之后的标点,一般不予保留;但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引用的话是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 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引号用双引号,里面的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还有引文,用双引号,依此类推。 ● 只说出别人的话的意思,不照原句引用,叫作转述,转述的话不用引号。 ● 独立成及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2)括号 主要形式是圆括号"( )” 下列情况均用圆括号∶ ● 文中语句的注释或补充说明内容要用括号。 ● 次序词用括号。 ● 句中交代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的内容要用括号。 ● 订正和补充的词语用括号。 ● 对生僻字注音时用括号。 使用括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 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被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 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 需要重视的还有括号内最后一个标点是否使用的问题。一般说来,问号、感叹号要保留,逗号、顿号需去掉,句号在句内括号中不能保留,但在句外括号中可以使用。 佳句荟萃: 他培育了许多鲜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亲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3)破折号(—) 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破折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用法∶ ● 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 表示插入语。 ● 表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 ● 表示话题的转换。 ● 表示声音的延长。 ● 表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 表示引出对话。 ● 用于副标题之前。 ● 用于引文、注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4) 省略号 (……) 省略号用来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 省略号常见的用法有∶ ● 标示引文的省略。 ● 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 标示数目的递增。 ● 标示语意未尽、意在言外的省略。 ●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 表示沉默或思考。 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 ● 省略号不能和"等""等等"什么的"等词语同时使用。 ● 省略号之前通常不用点号,但以下两种情况例外∶ ①省略号前的句子表示强烈语气,句末使用句号或叹号时; ②省略号前不用点号就无法标示停顿或表明结构关系时。 如: ①却起这些,我就觉屏一单子都对不起你。你对梁家的好,我感不尽!…… ②他进来了,……一身军装,一旅朴实的脸,站在我们面前显得很高大,很年轻。 ● 省略号之后链常也不用点号,但以下几种情况除外: ①当句末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时,可在省略号后面用问号成吸号; ②当省略号后还有别的话、省略的文字和后面的话不连续且有停顿时,应在省略号后面用点号; ③当表示特定格式的成分虚缺时,省略号后可用点号。 如∶ ①这,这是……? ②大火被渐渐扑灭,但一片片油污又旋即出现在遇难船旁……。清污船讯速赶来,并施放围栏以控制油污。 ③如果……那么…….。 ● 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余声未尽,而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佳句荟萃: ①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人了。"(《项链》) ②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你胡说! (《雷雨》) (5)着重号( . ) 着重号是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 如∶诗人需要表现,而不是证明。(有着重号的地方往往也是需要重读、慢读的地方) (6)连接号(一) 连接号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常见的形式为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还有占半个字位置的短横线"一",占一个字位置的浪纹线"~"。 连接号常见的用法有∶ ●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要用连接号。 如∶北京—武汉直达快车。 ●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字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如∶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 相关的字母与阿拉伯数字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如∶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 HAW一4 和TPC一3 海底光缆之外,又有 TPC—4 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佳句荟萃: 汉字的字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一楷书一行书几个阶段。 (7) 间隔号( · ) 间隔号是表示分隔的符号,过去也叫分读号或音界号,在字位中间,印刷上叫中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 间隔号用来标明少数民族人名或外国人的名字和姓氏之间的分界;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词牌、曲牌、诗体名等和题名之间的分界;用汉字数字表示的,以月、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之间的分界;标示标题涉及的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承接、层进、并列关系。 (8) 书名号(《》〈〉) 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 常见用法∶ ● 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 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 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 使用书名号应注意∶ ● 丛书是集合概念,只能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 横匾上的字、神牌上的字,只能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 ● 书的封面上、书脊上、书刊版权页上的书名和图画的题名一律不加书名号。 ● 书名、报名、刊名、篇名、剧名等简称时仍用书名号,不用引号。 (9)专名号(____) 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 常见用法∶ 标示古籍、古籍引文或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民族名、朝代名、年号、宗教名、官署名、组织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