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
http://www.newdu.com 2025/01/07 05:01: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浅谈《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 余晓帆 《历史与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由于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的要求。莲花中学作为福田区首批惟一参与课改的实验学校,为了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三年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寻求合适的教法与学法。面对《历史与社会》一改以往历史、地理等的副科地位,成为中考科目的新情况,我们这些参加课改的老师在资料匮乏、毫无经验可鉴的困难中开始了该科中考复习方法的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工作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 理清主干线索,夯实基础知识 过去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即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而应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但学生学了三年,学了很多内容;且要面临中考。大多数学生乍一回忆起来,大脑一片散乱,犹如满目树叶,不见枝干。怎么复习?无从下手。所以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树叶归于枝干。 考试内容共分五部分:《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世界历史与文化》。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简单知识体系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根据考纲上的知识点,我们归纳出这样的线索: 这样梳理知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理清线索后,一些综合性的试题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来,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更重要的是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考点的内容也理出了线索,如中国现代史,分“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世界史:古代部分包含四大文明古国及西方文明的起源。近现代属于考试范围的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上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相继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人类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发展,各种矛盾激化,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样一来,理清了线,丰富了点,面也呼之欲出。更值得欣慰的是,在给学生“鱼”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渔”,这是我们最大收获。 二、整合相关内容,搭建框架结构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充分落实了考纲的要求,学生弄清基本的线索,对所有内容进行初步复习。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概括、提炼,把许许多多的点、线以一定的主题或中心整合成一个面。这样使已经复习的内容更有条理性,更具系统性,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例如分析非历史部分的知识,我觉得可以综合在“全球化的世界”和“和谐社会”两个主题下。“和谐社会”包括个人──社区──国家──环境四个层面的内容。先是我(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接着是我(个人)所生活的社区具有的功能及对自我的影响;进而是我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知道我国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再而是我认识我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形势之严峻,我清楚国家的对策,也明白在计划生育及环境保护方面自己应如何从我做起。又如世界史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表格,对比其异同,呈现其内在联系,使之一目了然。分别概括为两种类型的文明起源、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两种资产阶级政权确立方式、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大宗教、四大航线。 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有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更重要的是,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窥一斑可见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形成了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 三、 精设模拟试题,涉及时事热点 经过合理的整合,把五本书变成几张纸,完成从“厚”到“薄”的提炼,最后简化成最简单的框架。这时,学生备战中考的“枪支弹药”已备齐,该到了仿真实战演练的时候了。 由于新课程的配套练习跟不上,而目前市面尚无完美的综合练习。为了学生能更好应用已复习的知识,提高答题能力,积累一些考试经验,我们老师投入大量时间,集思广益,精心设计了几套模拟试题给学生练练兵。设计题目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透析考纲要点,总体把握方向。题型、内容比例和难易度与中考规定保持一致; 2、题目覆盖面广,避免重复雷同。为了使试题能各具特色,能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每一套题由一个老师主笔负责,再与其他老师共同商讨,反复推敲后定稿。 3、狠抓重点难点,题型丰富多彩。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考虑可能考查该知识点的各种形式,变换不同题型多次出现,加强印象,确保学生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4、涉及时事热点,紧扣生活实际。与以前相比,新课程的试题会更灵活开放;且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中考的试题素材和问题设计非常可能,甚至一定会选择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因此,我们的模拟试题有意多次涉及时事热点。比如,近段时间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就在复习中反复训练:①提供台湾地图,要求学生“从自然条件、资源及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台湾被誉为祖国宝岛的原因;②提供与陈水扁的分裂言论、连战和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有关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台湾出现了何种严重倾向?请为解决台湾问题举出法律依据。香港、澳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前提?基本方针?③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前阶段复习时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强化薄弱环节,辅导答题技巧 学生出现的问题相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某些知识掌握不太理想。对此,除了多练多查,其实更佳的办法应该是:思考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因此老师要站在新的高度,引导学生寻找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记忆的新方法。如按教材来回答“简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一题,很多学生总是难以答得全面。如果老师指导学生从正义性、合作性、协助性、灵活性四方面表述,学生觉得条理清晰,记忆简便,就能轻轻松松地回答完整。二是面对材料分析题把握不准,无从下手,表达也不精确。而在中考中占50%的非选择题绝大部分就是材料分析题,但初中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并不太强,解这种题确有难度。所以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1、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其意思;2、联系教材,因材料总是与教材中的某些知识有关。要仔细辨认,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如一些关键的时间、人物、事件等;3、看清题目,准确审题;4、文字表达注意条理,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主要是:先落实线上、点上的知识,充实考纲;然后概括提炼相互联系的内容,完成面上知识的整合,从而简化成简单的框架,使学生全面把握所复习的内容。另外模拟试题注重学科特点,多创设与时事有关的分析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发现弱漏问题,及时补救,并强调材料分析题解法的辅导。 通过2005年中考的检验,初战告捷,证明我们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复习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效应考,妙在得法──中考社会政治学科应考技巧分析
- 下一篇:试卷讲评学生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