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这个主题的作文,大部分同学写不好(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4 09:09:02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0.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费尔巴哈) 【范文赏读】 飘荡千年的精灵 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 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 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 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 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如黄金一样。跳荡在“坎坎伐檀”声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 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为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 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的,却总爱与文人做搭档,他写了,你便检查,值得欣赏的,你便悄悄捎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还记得你在途径宋代的时候吗?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在宋代稍做停留,满载收获后又匆匆踏上征程。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哪一代。 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等到你又起程之后,我们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 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 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 【技法点拨】 怎一个“你”字了得——第二人称写作技法 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 一是把“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好处有: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既然用第二人称行文,作者自然而然就成了抒情主人公,而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极容易酿成深情美文;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以真情实感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四是会使读者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参与感,能作为一种加强语气、强化感情的表现手段。如《飘荡千年的精灵》一文,全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用虚拟对话的方法让历史成为现实,抒发了对古诗词的喜爱与赞美,显得真挚、动人,情味浓厚。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呢?具体操作方式主要有: 1.在行文中,不妨假想自己在对着某人倾诉。通过倾诉,表达你的喜怒哀乐。 2.可以尽情地把你心中所思所想对天地万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倾诉,这样还可以增加文章的传奇色彩。 3.可以用书信的形式来向某位你崇敬的人或厌恶的人述说,从而彰显主旨。 4.写作记忆中的人物时,不妨以“给……”“祭……”“追忆……”的模式行文,这样的文章易于发挥作者的情感。 当然,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是服务于文章主旨的表达的,恰当运用才是最关键的。 2 一、精彩开头 类型1:追问开篇,扣人心弦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有“文化”二字的出现?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中华文化开始一点点地消失?不经意间,文化丢了,它在霓虹灯闪烁的都市中迷路了,它在有着众多追捧者的奇异同类面前退缩了。它悄悄地找了个隐蔽的洞穴,从此躲起来了。(《迷失的文化》) 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文化的追问》) 类型2:假设开篇,反思引路 文化处处都在,知识无限宽广。在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里我们能做一些什么呢?写字、画画还是读书?知识是我们处处需要的,每时每刻都要用到的。如果没有知识和文化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人类会怎么样呢?(《假如没有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守望·腾飞》) 二、精彩结尾 类型1、思想升华,引人深思 文化,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其中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民族文化,更是熔铸在我们骨血里的东西,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如果只浮在表面,不去领悟其精髓,那民族的凝聚力便会渐渐消失,而这个民族也会变成一个名存实亡的空盒子。当今的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更需要去接受文化的熏陶,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遗失的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中三年的数学定理
- 下一篇:中考英语重点语法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