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17条(2)
http://www.newdu.com 2025/11/27 08:11:37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 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语文学习方法大全
- 下一篇:中考数学复习教学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