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17条(5)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