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4)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