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4课)知识点(2)


    二、字词
    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
    瘫痪(tānhuàn)侍弄(shì)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憔悴(qiáo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
    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
    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读一读,写一写
    攒cuán拗ǎo确凿quèzáo菜畦càiqí轻捷qīngjié
    蟋蟀xīshuài脑髓nǎosuǐ相宜xiāngyí书塾shūshú
    方正fāngzhèng博学bóxué蝉蜕chántuì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
    整体把握
    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
    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
    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
    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
    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
    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①||②③④⑤⑥⑦
    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有无限的趣味
    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乐园
    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3.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拟人(低唱、弹琴)、
    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14.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
    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
    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15.赏析第2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窜”、“臃肿”、“牵连不断”等词语。
    碧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
    光滑: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
    紫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
    肥胖: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
    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
    轻捷: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
    窜: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
    臃肿: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
    牵连不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
    16.“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过渡作用。总括百草园的特点。本段中心句。
    第7自然段
    17.辨析:“罩”字能否改为“盖”字?
    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盖“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18.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19.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20.“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21.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2.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3.文中加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
    一两天。
    24.本段的层次是
    ①/②③④⑤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三味书屋部分
    25.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6.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
    外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品格: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7.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
    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
    28.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我”对他的态度如何?
    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
    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
    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我”对先生是十分敬畏的。
    第9自然段
    30.课文第9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从儿童的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31.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
    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32.第9段为什么要在“蟋蟀”、“覆盆子”与“木莲”前后加上“我的”和“们”?
    “我的”表明“我”已经把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们”表明“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第4自然段
    33.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先前
    地点:古庙里
    人物:读书人美女蛇老和尚;
    故事的发生: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
    故事的经过: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
    故事的结果: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
    34.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乐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海伦·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知识积累
    1.截(jié)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2.感慨(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
    3.搓捻(cuōniǎn):用手指搓、转动。
    4.疲倦不堪(kān):疲倦得难以支持。
    5.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6.怦怦(pēng):形容心跳的声音。
    7.陌(mò)生:不熟悉。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9.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10.混(hùn)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1.恍(huǎnɡ)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12.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3.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14.譬(pì)如:比如。
    15.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16.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7.企盼:盼望。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叙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利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我”认识了许多事物,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崇敬之情。作者着重选取了老师利用手指游戏,通过触觉来教“我”感知事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2.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间包含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抒情。如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我”人生的重大影响;第三段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烘托出“我”期待新生的心情,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抒情的句子如结尾“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用反问强调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展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把握重点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莎莉文老师?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文中的“我”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位好学、聪明、坚忍不拔而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本文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有怎样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她就是重新给了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2.《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