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4课)知识点(3)
http://www.newdu.com 2025/09/14 02:09:35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殆(dài)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 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吃饭,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志: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三十而立表修饰 4.乐:不亦乐乎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议论文的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二、议论文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论文三要素: (一)论点: 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简洁、准确、鲜明。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论据: 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 (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三)论证方法: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法: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能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引证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可以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突出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及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围绕论题提出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课文内容: 介绍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ǎn)狭隘(ài)满腔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 以身殉职(xùn)鄙视(bǐ)晋察冀(jì) 二、理解课文 1.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 第一段重点句: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重点句: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中心论点: 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 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深入探究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叙②议|(③④⑤⑥)叙⑦议|(⑧⑨)叙⑩议 第一层: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拿“不少的人”跟白求恩作对比,从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感人之深,进一步支持了论点,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说说课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作用?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 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如何让语言更加有气势,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较下列语句,找出文中原句,说说好处。 (一)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每个人都佩服他,每个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二) 1.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且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句式,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三) 1.解放我们和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2.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反复句式,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四) 1.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2.对于他的死,我很悲痛。(×) 语气更沉重,朴实的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字词梳理: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阅读点拨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