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复习提纲》(2)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3、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2、发展——商周时期:
    (1)特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2)代表性的青铜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二、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1、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3、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相关成语:
    ①春秋时期: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
    ②战国时期: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围魏救赵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2、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3、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3、秦朝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
    ①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①车同轨;②开灵渠;
    (5)军事上:①北击匈奴;②修长城。
    2、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3、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
    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③刑罚残酷;
    ④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