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知识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实例(4)
http://www.newdu.com 2025/09/16 04:09:22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十六、厦门、宁波:有限环境容量 持续循环发展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但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宁波和厦门两个城市虽然远隔千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法就是善用垃圾、变废为宝。 从今年2005年3月1日起,《厦门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部专门针对生活垃圾的地方立法规定:排放生活垃圾要申报;所有生活垃圾都应分类处理;不进行分类处理的要处以100-1000元罚款。 在距离厦门1000公里的宁波市,同样有一个分类处理城市污染物的行动。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每天4.5万吨中东原油从宁波上岸冶炼加工。其中包含的660吨杂质硫如果不加处理,一天就会给宁波市造成300多万元的污染损失。对此,宁波提出了废物也是资源的理念,在资金政策上给石油炼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全力支持。镇海炼化投资了5亿元的硫回收装备,经过加氢、加石灰、回收尾气等18道工序,让99%的杂质硫实现了回收利用。2004年镇海炼化消化中东高硫原油1600万吨,共回收提纯硫116185吨,每吨硫的价值从负5000元上升到了1200元。 位于宁波市中心的宁波硫酸厂一直采用磺铁矿制酸,能耗高、污染重。宁波市政府主动牵线搭桥,让硫酸厂用上了更好的原料——镇海炼化的副产品硫磺。这样,来自中东油井的硫继续为宁波经济做贡献:1吨硫磺可生产3吨硫酸、4.5吨高压蒸汽、发1200度电,一圈循环下来又可以增值2730元。如果企业搬到政府规划的宁波化学工业园,不但离镇海炼化近了,园区的左邻右舍也都用得着硫酸、蒸汽和电力,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可以实现距离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在宁波化学工业园区,在这里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隔墙”。通过园区的管道,这里的企业可以实现隔墙采购、隔墙供应、隔墙销售。通过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废物变为宝、变为资源。 十七、山西:一块煤的价值变动 2003年对于中国和山西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均GDP突破标志性的1000美元,钢产量突破2亿吨,占据世界首位,如此庞大的能源需求,使得世界第一的煤炭产量也难以支撑。一亏就是25年的煤炭产业陡然成了香饽饽,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山西省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仅仅过了一年,2004年山西省长张宝顺向全省人民宣布:财政收入连破400亿、500亿大关,直逼533亿,在中部经常垫底的山西这一回在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上拿了第一。 山西靠煤发了大财。经济学博士出身的副省长牛仁亮说,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山西今日之煤已非昔日之煤。他说:“煤炭好起了多大作用呢?煤炭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去年是22%,在GDP的比重是12%。如果和10年前比,10年前煤炭的就占12%,没变化,10年前的税收比重是21,比现在低一个点,但是10年前,财政收入是100个亿,现在是500多亿,增长了400多亿,靠什么来支撑?过去增长靠高消耗、高污染、走低效益的路子,我们寻求一条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路子”。 比重没变,钱挣多了。只有两个解释:一是其它产业贡献度提高了;二是现在的煤附加值提高了。抛去价格因素,我们发现山西煤的颜色确实有变,两个数字可以直白地展现山西的一块煤到底如何升值。一是煤炭的回收率从30%提高到40%,这意味着一年挖出5亿吨,就少破坏1亿5千万吨的资源,节省就是持续的利润;二是原煤洗选率由30%上升到50%,别看这轻轻一洗,其价值更为巨大。煤如果不洗,煤泥、煤矸石混杂其中,装车满世界跑,不但煤价上不去,而且走哪儿污染哪儿。现在洗掉了50%的灰份和硫份,洗出了煤泥和煤矸石,运出的全是精煤。山西一年多洗了1亿吨,就意味着100亿元的经济效益。而节省运力是多少呢?75个亿,这让交了钱还拿不到、望眼欲穿的电厂、钢厂解了真正的燃煤之急。 送出了精煤,洗剩的煤矸石、煤泥怎么办?山西已积存10亿吨煤矸石,每年还要新增3000万吨,仅填沟造田还不够。谁能知道立邦漆、打印纸上竟有煤矸石的成份,还包括女性涂沫在脸上的化妆品。山西首先是让煤矸石发电,一个古交电厂代表了山西未来煤工业的发展方向:把电厂建在煤矿坑口上,统吃废料。 全国最大的燃用洗中煤坑口电厂,位于全国最大的炼焦煤基地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矿区,发电的原料是矿区每年产生的240多万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这些废料经配比,直接运往电厂发电,从矿井到配煤厂,再到电厂,一律皮带封闭运行,肉眼根本见不到煤,而且电厂的先进技术使节水达到75%,脱硫93%,除尘99%。 把电厂建在坑口,废物不堆放没有了一次污染,不用运煤减少了二次污染,缓解了运力紧张的压力,送出了清洁能源的电力。这里一块煤的潜在价值被利用到极致。 山西开始把煤的价值拉成了三条并行循环的产业链:一条是煤炼焦,焦炼铁和钢;第二条是煤炼油,油提炼化工产品,第三条是煤发电,用电炼铝。 而最根本的一招是整合资源,用三个亿吨级的煤炭旗舰企业收编散兵游勇,7500多个矿井被整合为3800多个,污染严重的土法炼焦关掉了3000万吨产能,而现在全省的焦炭产量也就4000多万吨,世界第一炼焦国的第一炼焦省如此强悍举动,震动了世界市场。 挖煤的人都知道,三大难题:回采率、洗选率、安全生产率的保证要靠规模,靠投入,小企业拚不起。从此意义上说,山西煤矿的大小之争将决定着山西每一块煤的价值变动。 十八、中部资源从“有水快流”到“细水长流” “富不过三”是一条古训,经济发展也有这种现象。许多城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煤装上车就是钱,石油进了管道就是钞票。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是富裕。可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资源挖完了,由于过去只顾得卖原字号的东西赚钱,资源深加工没基础,其他的产业也没有跟上来。矿井报废之日,也是一些城市颓废之时。输出资源、留下污染更给当地生态带来严重破坏。这就是“资源陷阱”。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属、磷化矿生产基地,“煤都”大同、“钨都”赣州、“铜都”铜陵等享誉全球。一段时间以来,在一味追求政绩观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地方“靠山吃山”,“有水快流”,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出现了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的局面,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一度辉煌的赣州钨业甚至到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地步,每吨钨精矿最低时仅售8000余元,大大低于每吨近2万元的开采成本。 “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河南省副省长王明义说,目前,小煤窑、小铝矿、小铁矿过度开采的弊端日益凸现,矿产资源储存量与开采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如不加快整合步伐,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近年来,作为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煤炭净调出量占全国70%的山西省,通过制订措施不断推进煤炭生产大型化、集约化水平。山西规定,今后年产30万吨的新建矿井原则不批,逐步淘汰关闭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鼓励国有大矿兼并收购地方小煤矿。2004年山西产煤5.2亿吨,小煤矿的产量由原来的一半左右下降到30%,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约3亿吨。 河南省去年下半年开始对全省的煤炭和铝矾土资源进行整合,2006年底完成。全省大小1600多家煤炭企业相对向7家骨干大矿集中,约1000家小煤矿将被关闭,占2/3强。240家铝土矿企业向5家氧化铝重点企业相对集中。古铜都铜陵、钨都赣州、淮北煤海也都纷纷出台了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案。短期看,整合资源,使资源型经济发展受到一定抑制,但却为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对矿产资源严格实行关小上大,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控股或参股等多种形式,组建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的矿产企业集团,推进了产业升级。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与电力、冶金等产业合作,逐步形成了煤一焦一化一电产业链条,并利用周边丰富的盐矿资源,实施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水平。 赣州市通过取缔非法采矿点,抬高钨业生产经营资质门槛,发展循环经济,逐渐由一个原料供应基地变成一个产品深加工基地。2004年,全市产钨3万吨,深加工钨4万吨。 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是中部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工矿企业共同的选择。“铜都”铜陵被列为安徽省的清洁生产试点城市;“江南煤都”萍乡,昔日灰暗的天空、撒满煤灰的道路和建筑,出现了更多的绿树成阴、碧水蓝天景象。 这些资源型城市通过一改往日“村村点火,户户开矿”的做法,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大集团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保护了生态,实现了由资源优势转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十九、西北人的生态观:"开发"不是"开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中,生态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词之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六大生态工程陆续实施,在大西北掀起了一股“生态热”。在各省区的统计报表上,经常出现上千万亩的生态保护面积。即使是地域最小的宁夏,近5年来人工造林、天然草原围栏面积也都超过了1000万亩。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为了涵养水源,青海省决定,“三江源”地区不发展规模工业,不破坏生态,不过度放牧,并在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的8个县实行生态移民工程,其中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扎陵湖乡还被列为整体搬迁、永久性禁牧的试点。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也将在年内正式启动。 在生态极差地区实行禁牧,在生态较好地区实行休牧、轮牧,内蒙古在保护生态建设中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既要保护牧民利益,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内蒙古为此推行了按草场生产力测定牲畜头数的划畜平衡制度。内蒙古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每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树进沙退”的现象并不鲜见。林业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已由6年前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正常波动范围。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和15%,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下降了4000万吨。 在新疆,一度河床朝天的塔里木河水面重现,而且越流越远。在甘肃,清澈的黑河水重新流进胡杨遍地的额济纳绿洲。尝尽生态恶劣之苦的西北人已开始编织山川秀美的梦想。 二十、贵州:道路畅达小康来 贵州盘县洒基镇云河路原来是一条破烂不堪,坑坑洼洼的老路,泥泞不堪,人走都困难,就别说车辆了。在洒基镇,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如此,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地制约着洒基镇经济的发展。 煤炭资源的开采是洒基镇主要的经济收入,煤炭生产出来却运不出去,交通运输条件的滞后已经成了制约洒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想要修路,国家不投入,镇政府更没有资金来投入,于是道路的不畅通成了阻碍洒基镇经济发展的死结。 洒基镇镇党委书记陈春华上任后,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但是修路的资金从哪里来呢?如果让煤矿企业的老板来投资修路,煤矿生产的原煤的运输效率不就提高了,这样生产成本节约了,煤矿企业的老板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用不了几年时间,投资修路的成本就可以全部赚回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陈春华书记找到了答案:让煤矿企业的老板来投资修路。 从2002年开始,洒基镇多方筹资45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云河公路,云中路至迤民大寨公路,云河公至蔬菜村的公路等,还有已规划的磨嘎村公路等,全部按省级标四级修建和规划。通村公路已使全镇5629户共17274人受益,通车里程已达16.25公里,正在修建的还有10多公里。现在,老百姓出入方便了,煤炭企业的成本降低了,跑运输的司机也高兴了。 截止目前,畅通的道路已给洒基镇带来上千万元的实惠,强力拉动了洒基镇经济的发展。利用利益驱动,引导煤矿企业老板出资修筑了老百姓的致富路,洒基镇这一伟大的创举解开了长期困扰洒基镇经济发展的死结,必将会带来洒基镇明天的繁荣昌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