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2)


    可是,究竟是,还是不是?李丽与4个同学决心去测量石景山的高度,因为只要能测出它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在地貌学上就不能把石景山判为丘陵。
    这一代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功课捆在教室里,现在上地理课不必死抱课本,可以按自己的选题到野外去透透气,他们的身心都像小鸟那样飞翔起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我们的心窝里……”他们唱着歌飞向大自然。
    但是,初一学生毕竟知识有限,站在石景山下,要测量它的高度,石景山绝对是个庞然大物!从哪儿下手?想了各种办法,最后学会了用经纬仪,测出石景山超过了500米,他们就飞回来了。
    “王老师,您错了,石景山是山,不是丘!”
    王能智笑了,自己错了没关系,学生们对了,你看他们多快乐!
    学生们还带回来一个问题:“我们爬到了山顶上,发现山顶有一口井,用50米的皮尺缒着石块去量,到不了底。从岩层看,那是岩石构成的山,在岩石上凿那么深的井,怎么凿,谁凿的?”
    这是一个挺大的谜。
    王能智跟学生去看了,果然有一口深井。
    “哎,快来看,这儿有建筑的遗迹!”有同学叫起来。
    “再找,看看还有什么。”
    又在杂树丛中找到几块残破的碑石,拼对起来。应该照下来!可是没有照相机。
    “我回去拿!”一个男孩自告奋勇。
    “别。”李丽说,“再来,天就黑了,下次吧!”
    学生们自己有主见,王能智很高兴。
    等不到下一节地理课,学生们星期六下午就去把碑石照回来了。拿到文物部门去请教,鉴定为碑和井都是明代的,山顶曾经有个寺庙,井是和尚打的。文史资料也说,石景山早先叫“石经山”。那“经”是指佛经。
    “可是,那井到底有多深?”这个谜仍然紧紧地抓住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吗?王能智说,可以测算。
    怎么测?
    用物体的自由落体回声原理去测算。
    这是啥时候的课呀?
    高一的物理。
    那我们怎么会呢?
    向物理老师请教呀!
    我们能行吗?
    试试!
    他们学会了,测出井深是146米。他们惊讶不已,至今也不明白,那些明代的和尚是怎么凿出这口井的。
    这件事情还可以引起以下思索:在卷子上解答本年级的数学、物理问题,为什么还常常出错,而用高年级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个“深不见底”的井深问题,怎么竟不是那么难呢?你是否发现,在卷子上,其实有出题老师故意设下的陷阱,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人们并不会考虑走那些弯路,只会考虑用怎样简便而又可靠的方法去达到目的。
    他们写了一篇文章《石景山上的古井》,报纸登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也播了。这组同学像中国女排运动员那样把手叠放在一起,说:“太幸福了!”
    去证明石景山到底是山还是丘,这只是一个小组的活动。一天,有个男孩说:“王老师,我一人一个组行吗?”
    男孩叫郑保国,功课不好,好打架,人说他“个子大,拳头硬”。王能智明白了,其他同学不大乐意与他组合。
    “好吧。你打算选什么题目?”
    “我就画对面街道的平面图。”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片将要拆迁的街道,歪七斜八。王能智想,你怎么这么不会选地方呢?如此没规则的建筑是最难画的。
    “你打算画多大面积?”
    “我把那一片都画出来。”
    “好吧,比例尺、方位、美观,我都不要求。你只要把轮廓勾画出来,就是满分。”王能智说,我当时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知道要画出那一片非常复杂的建筑平面图,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也很难。
    郑保国果真画出来了,那图有一米见方。
    当然不能用“精确”去评价,但一眼看去,像那么回事,也比较美观,大大超出王能智预料。他看到有一个院落没有画出门的方位,就指出:“你这里漏画了个门。”
    “王老师,那儿就是没有门的。”
    “你画的这张图很不错,怎么都该得满分,我不会说了不算数,但你这里漏了一笔,别不承认。”
    “王老师,那儿就是没有门的。”郑保国再次说。
    “怎么可能一个四面都有墙的院落没有门呢?”
    “真的,我带您去看!”
    王能智仍然觉得郑保国不诚实,感到有必要去看看,才好进一步对他说,有一点疏漏不是错误,不承认那就是个缺陷了。
    王能智跟着郑保国去了现场。到那里,他自己困惑了。他看到这个院落四面都有墙,可就是没有门,那这院子盖起来是干什么的呢?
    “你怎么进去的?”王能智问,因为他看到学生在图上还画出院落里面有树。
    “我爬进去的。”郑保国说着蹲下来,“王老师,您踩在我背上,爬上去看看。”
    “别,那里有一棵树。”王能智走几步,攀着一棵树爬上去,看到果然是个死院,院子里只有破砖头和树。
    风徐徐吹来,师生二人站在墙头上。王能智问:“你那图怎么画的?”
    郑保国说:“草图我就是骑在墙上画的。在那边的一道墙上,我爬了一百多米。”
    站在高高的破墙上,望着这一片将要拆迁的荒寂零乱景象,王能智心里非常感动。他知道郑保国成绩不好,在班上受歧视,自己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可这个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不惜代价如此投入,那不仅要给他满分,还要在班上充分赞扬他。
    那以后,郑保国的其他课也大有进步。王能智再一次体会到,学生们非常需要有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就在那里萌发。不久,北京市电教馆来拍这个班的电教片,班主任林亚棠老师说,无论如何,也要让郑保国在电视上说几句话。
    这个电教片曾经发行到北京市的许多学校,还交流到外省市。在片子里,郑保国就举着那张图说:“我的图画得不美观也不大方,我对我们班的贡献也不大,就用这张图表达心意吧!”
    王能智在心中深深铭刻下了一句话:“永远都要记住,不管多么调皮的孩子,心都是向上的。”
    班上还有个叫顾刚的男孩,上课不守课堂纪律,成绩不好,但人机灵、个性强。一次听王能智讲到“北京有没有冰川是一个重大的争议”,顾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他自己去涉猎有关知识,并影响了一个小组都对此感兴趣,他又让王老师带他们小组去隆恩寺周围的山上考察。谁也没有想到,最后,顾刚与另一个同学竟发现了新的“漂砾和擦痕”,写出了报告。我国这一领域的专家马盛云教授因此前去考察,认为这两个学生发现的“就是!”
    这可不是发现了一口井。两个初一学生在北京发现新的“漂砾和擦痕”,回答北京历史岁月中到底有没有冰川的重大争论,这在地理界传为佳话。在这个过程中,顾刚变了,对课本知识也能像区别岩层那样分出层次,知道哪是重要,哪是次重要……成绩上来了。
    教师们在教学中都会遇到不少厌学的孩子,还有一些顽皮、不守纪律的孩子,这是普遍的问题,所以要强调纪律,规范行为。而我们从郑保国、顾刚的变化中看到,他们的进步,主要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学生内部释放出求知的热情、琢磨的能量和探究的潜质。
    对那些“坏孩子”,老师和家长常常头疼就头疼在他们不服管。现在你会发现,有一群孩子凝聚在某个科学题目里探索问题,他们自己就把从前厌学以及厌学后无事生非的坏习惯克服了。
    王能智说:“本来以为一些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没戏,可他一旦对某个探索性命题入了门道后,你让他别再深究还不行,他甚至会走很远,甚至让专家感到这孩子将来有大戏!”
    王能智不管工作多么忙,家务活多么多,一直坚持不断地给女儿画画,画了厚厚的一大本,毛毛也画了厚厚一大本。一天谢莉英买回一条鱼,对王能智说:“做了吧,给毛毛改善伙食。”
    王能智没有立即去做。他把鱼放到盆里,对女儿说:“来,你把它画下来。”
    这是毛毛上二年级那年。毛毛就趴在那儿认真地画,画出来了,王能智非常高兴:“你会写生了,这是写生画,画得多好呀!”
    毛毛的考卷上总有不少被打叉的地方,成绩不好,这可能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损。许多父母见孩子的成绩不好,就连很简单的事也不让孩子做了,觉得那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王能智明知孩子课本上有不少知识要补,却不急于给她补,反而找一些课外的事给她做,比如画画。他这么做,其实是在不断地为女儿创造能出成绩的机会,并不断地赞扬她,维护她的信心。某种情形,就像王能智在与学校的应试教育争夺孩子。
    争夺的结果,王能智在一步步走向胜利———他没有在课本知识方面给孩子加压,孩子的成绩却上来了。
    有一千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任何成长中的孩子,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考试丢分,而是自信心丢失。毛毛的成绩,因看病缺课,在看起来很难提高的情况下,开始从中下游进步到中游,而且有一种综合能力在增长。
    她的兴趣从那些石头标本延伸到产生那些标本的地方,王能智不可能带女儿去泰山,就带她去香山,去八大处,去紫竹院,也带她去故宫、颐和园……女儿非常喜欢跟爸爸出去走,爸爸能跟她说好多好多不仅她不知道的事,还有妈妈也不知道的事。
    她一旦发现有些事她知道了,妈妈却不知道,她就非常得意,更不用说好些还是她的同学所不知道的。
    她爱父亲,崇拜父亲!父亲说的,她总是记得很牢。父亲除了有意开拓她的视野,也有心锻炼她的体质。
    初一读完的时候,毛毛终于可以停药了。“爸爸,医生说,我可以不用再吃药了,真的,我是个健康人了!”
    “毛毛,你一直就很健康!”爸爸笑着,眼泪却落下来。
    升入初二的那个金秋,全校1300多名学生在大操场上举行开学典礼,首先给上学年的优秀学生颁奖,宣布获奖学生名单时报出了毛毛的名字。是的,毛毛在初一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她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而且,她还是班长。
    再说1983年,王能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年,学校的书籍、杂志被人开了不少“天窗”,被剪的都是地理书刊。这不是王能智的学生干的还能是谁?
    要解答那些探究性问题,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们就向学校的图书、杂志进攻。学校规定的借书数量有限制,学生们求索的需要却无穷。1983年这些学生都还没有电脑,也不知什么叫上网查找资料。王能智积累多年的地理资料,一个学年下来几乎损失殆尽。
    王能智哭笑不得。这是一个新问题。
    学校图书馆找王能智索赔,让他象征性地赔了40元人民币。学生们得知王老师赔了款,剪学校图书资料的行为竟就此打住。但他们借阅的兴趣不减,订阅和购买有关书刊的积极性也出现了。
    但是也有疑问:涉足那么多课外活动和课外知识,课本上那些将来中考、高考要考的知识到底有没有学到?
    王能智从课本里出了100道难度颇大的考题,要求学生1小时内考完。他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现在信心颇足,也担心他们麻痹大意,有心难一难他们,如果考得不行,也好敲个警钟。
    结果,考出来的成绩就像是假的,全班平均96分,最低88分。相同的卷子给相应的比较班来考,大部分同学不及格。
    这说明,学生们为了解答那些大问题,早把课本翻来覆去地琢磨遍了,课本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当他们的知识面超出书本许多后,回头再看地理课本,有同学甚至说:“这是小儿科!”
    但是还有问题。
    一天,李丽的母亲在路上候着王能智,说:“王老师,您的地理课教得太好了。但是……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考地理系。”
    还有的家长也在路上候着王能智,说:“王老师,您要是教数学多好呀!可是,我的孩子现在弄地理比数学还有兴趣,这怎么办?求求您别这么使劲教了!”
    更多的家长在家长会上正式向学校反映,王老师教的地理课“喧宾夺主”了!怎么办?还该不该实验下去?
    1985年年底。北京地理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将会聚石景山,北京市地理教育学会本年度年会将在石景山召开。这一届年会,就是以王能智教改实验为主题的年会。
    年会开得热烈红火,对王能智独具一格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此,王能智的新教学方法开始“名声在外”,并在石景山其他中学地理教师中影响开来。
    “有一个现象,当时大家都很感兴趣。”
    “什么现象?”我问。
    “你看,家长们曾经担心王能智这么教下去会影响学生数学、物理等科的成绩,才要求他别那么使劲教。其实他没怎么使劲,他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轻松,成绩却噌噌噌地上来了。”
    说这话的是刘国庆。他生于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长城外是他的故乡。我初见他时,他是石景山区教工委书记,如今他是石景山区副区长,多年前他是石景山苹果园中学的地理教师。同为地理教师,刘国庆是最早向王能智请教的人之一。
    “还有一个现象,”刘国庆说,“王能智只是地理教师,不是班主任,但每个班主任都喜欢跟他合作。”
    “为什么?”
    “因为王能智担任地理课的那个班,学生好管了,学生其他科的成绩也上来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