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5)


    同学推荐:“安老师,让孟超讲吧,孟超讲得好!”
    “孟超,你愿意讲吗?”安老师问。
    “我怕没人听。”孟超说。
    “大家想听吗?”
    “想听。”
    “你看,大家都这么要求,你还不讲?”
    于是孟超没做任何准备,上去就讲。安丽萍坐在孟超的座位上听,非常惊讶,孟超从作战计划、各国的实力对比,到武器装备、武器型号,以至战争过程,谁打谁,在哪里发生,一口气讲下来,头头是道。安丽萍说,他比我知道得多,根本用不着我讲导火索、经过、结果、意义。全班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他向大家展示了,中学生的脑子里就能装着多么丰富的一个世界。
    后来,安丽萍在她教的每个班都进行这样的实验,“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让许多同学都上去讲。当然,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受益,她让大家都学习备课,分学习小组,各组先在课外时间讨论,在讨论中发现谁讲得好,就由各组推荐他到大课上给全班同学讲。
    安丽萍老师的体验是,我坐在下面听,真正体验到老师也在学习,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仅仅是他们准备了大量内容的一小部分,而且,关键不在于他们能表达出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为讲好这一小部分,他们集体学习的能力、思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运用众人智慧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求助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聆听别人表达的能力等等,都全面得到了锻炼。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把上这样课的日子变得像过节一样兴奋。
    历史老师安丽萍的实验,只是其中之一。她证明了王能智老师教地理的方式是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王能智主持的这个班,13个科的老师都相继把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各科的教学中去。由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学生即使去对付中考,成绩也很不错。
    以京源学校为例,曹彦彦这样说,我们是一所新办的学校,早先高中录取通知书下来,我们把通知书分类,考上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的学生顶多一半对一半。短短几年间,考上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放在办公桌上那一摞,不断长高。现在上市重点、区重点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是“高楼”,上一般高中的通知书变成了“平房”。
    当然,像现在这样把学校分成“重点”和“一般”,恐怕并不科学。对任何家长和孩子来说,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教育需要在今后的变革中继续寻找到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的方式。王能智以及安丽萍等教师们的探索性实践已经一再告诉我们,新世纪的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领域,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呼唤“导师”的时代,正在诞生。
    初到九中,何英茹担任的是高一年级地理课。高一《地理》上册中有“地下水”,书上有抽象的结论性的知识,比如讲岩石会存水。学生很难想像———石头不是砖头,怎么存水的呢?
    “你不要孤立地讲地下水。”王能智说。
    “那怎么讲呢?”何英茹问。
    “你可以带学生去探究‘石景山地下水’。要学会用脚学习。”
    “走出去?”
    “对,不光是讲,先要去做。”
    王能智带着何英茹与她的高一学生去跑野外,别开生面的情境很快涌现。书上讲,玄武岩不存水,砂岩存水。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检验一下。”王能智说。
    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辨认哪是玄武岩,哪是砂岩。学生采集到了玄武岩和砂岩的标本,就开始实验。把这两种岩石洗干净,先拿到物理实验室的大烤箱里去烤两天,取出来称重量。然后放到水里泡两天,拿出来再称重量。这时学生发现,这两种岩石的存水性差别不大,那书上凭什么说玄武岩不存水而砂岩存水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学习的兴趣顿时就上来了。
    在看起来没有新闻的日子里,突然有个新闻从他们自己的日子里冒出来,学习变得有意思了,调查和探究随即出现。
    同学们马上返回实地,再去调查……同学们匆匆行走的脚下仿佛踩着音乐,就像你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出发,青山、流云、泉水、女生飘逸的头发,都在阳光下有了新的含义……别说同学们瞎激动,不论你去到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那样的情景想起来就让人陶醉。
    何英茹抱着葡萄酒,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里比先前更能看见东西了,他们看到砂岩在自然界里风化得很厉害。“或许,是风化到这种状况的岩石叫砂岩吧!”一个女生的声音。不管是不是,他们的眼睛打开了,看到了很多裂隙,明白了裂隙是影响岩石存水量的秘密。
    学生们由此得知:任何一种岩石只要有裂隙,存水量就增大。书上说地下岩层和土层里的水存在空隙中,学生现在知道,这空隙应该包括裂隙和孔隙。地下的玄武岩也可能有裂隙,因而也可能存水。
    学生们对地下水的了解形象了,深入了。何英茹带着学生从门头沟的军庄到八大处约20公里范围内做了地下水调查。他们本来是上地理课,但在实验中把腿伸到了物理。现在又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用数学模型来计算这一地带的持水量,还用化学知识做了水质的调查分析实验,了解京城石景山区水质与污染的关系,而且进一步调查了石景山地下水是否存在“漏斗”等情况。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学生研究一个问题。”何英茹说。她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把从前学过的数理化知识都同地理课联系起来了,同学们也体会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时,那知识是不分科的。
    “我们检验了课本里的知识,并深化了、扩展了课本知识。”何英茹说的这个情节提示他们的不单是北京强化“师资资源”开出的一朵花,这儿也在开发“课程资源”。《石景山地下水》所开发出的“课程资源”,不久被王能智延伸出“区域资源的校本开发”,即把区域资源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使之成为石景山教育资源的一个亮点。这是王能智教学中一个极有创新意义的部分,需另文再述。
    1998年王能智带着《石景山地下水》这一探究课案,参加了“中国地理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及测试”研讨会。在会上,青年地理教师何英茹尝试的这堂课让人耳目一新,大受好评。如果把王能智主持的培训班看作是一个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总公司,何英茹就像个二级代理,而且是许多二级代理中的一个。
    她已经能把“探究”相当成功地“推销”到她的学生中去。她说:“我现在知道我该怎样带学生了。”她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能在进入探究性学习状态时才能得到。怎样才叫进入状态?她说,我可以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做,一眼就看出学生有没有进入状态。
    我说:“那你讲讲看,‘说’有什么不同?”“如果某学生说,老师你说得不对,然后说出他的看法,这叫‘说’。如果他只是把书里说的再说一遍,那就‘没说’。”
    ———以上是王能智老师的部分介绍,并未作过多整理,如果各位有同感,可到网上继续搜索,这里仅作一个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