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地理 > 综合辅导 >

中学地理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内容点析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本节教材中被弱化了。虽然本节教材突出了本区的人文地理内容,但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教材编写时打破了以往地理教材“八股式”的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活动需要,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揉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例如,“黑种人的故乡”的开场白──这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主要介绍了本区自然景观的特征: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波巴布树),大猩猩、非洲象、犀牛、河马、长颈鹿、斑马、狮子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迁徙)。分析原始居民的居住地分布时,主要考虑其自然环境特点──地形特点。分析单一经济和自然灾害时,主要考虑气候特点──热带大陆,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的故乡;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本区主要人文特征之一。从世界范围看,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而从非洲角度看,90%以上的黑种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为黑种人,但是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原始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民族(部族)。
    3.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材料,如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古国、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歌舞、音乐、绘图、雕刻),以此来说明本区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特别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今天比较落后的现状是殖民主义劫掠和统治造成的。这样顺理成节地引出了后面要介绍的非洲历史发展和民族解放斗争。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5世纪至20世纪,殖民主义疯狂地劫掠黑人和自然资源及物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纷纷独立。③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以上三个阶段,从政治到经济逐步深化,体现了本区人民为彻底独立自主而奋斗的精神,又很自然地引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主要特征。
    5.为了说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统计图表,分析了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即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成品价格昂贵,这种贸易是十分吃亏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国工业的发展。其次,分析了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资的事实,来解释“以初级产品为主”这个概念,使学生对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完整内涵有个初步的了解。最后指出了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科特迪瓦等国家发展多样化农业、或振兴民族工业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上述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教材不仅指出了人口过多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确了粮食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导致本区经济的畸形发展,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由于上述原因,在人口不断增长、农牧业生产水平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本区出现了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漠面积扩大等环境问题,从而加剧了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人口、粮食和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学生应该理解的。
    7.活动部分有关促进非洲发展的建议中,让学生按重要程度填写“金字塔”,并说出理由。虽然文字不多,但突出了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教育自己,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同时间接地指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已成为本区今后三大重要任务。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学用3课时。第1课时:黑人的故乡;第2课时: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第3课时:人口、粮食与环境(干旱、荒漠化),及其解决措施(经济发展出路)。
    【新课引入──黑人的故乡】
    1.引入新课。①让学生回忆世界人种分布的知识或挂出世界人种分布图,让学生回忆或找出黑种人在各大洲的分布区。提出问题:“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然后说明今天开始学习的一个新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里的居民黑色人种占绝大部分(本区人口的90%以上),因此又有“黑非洲”之称。
    ②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图8.26、图8.27、图8.28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一段录像片或VCD,让学生从大量生动形象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是黑色人种的故乡,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波巴布树),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东非裂谷和周边壮观的火山,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黑色人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非洲鼓一敲响,人们就闻鼓起舞,几乎无人不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非洲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农业历史悠久,是高粱、西瓜、咖啡等很多作物的故乡;古代有阿克苏姆、苏丹、马里王国,悠久文明历史仅次于古埃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也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科学家向往的地方。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不求学生掌握记忆,只求达到能使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③让学生利用图片或录像片所给的地理信息,以及自己原有的地理知识,举例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