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掸去“土布”上的尘埃……(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7 08:09:23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答:“都扔了,后村的老木匠家有一架织布机。” 3.成果展示 学生把收集到的土布及其制品,根据用途和自己的创意,进行直观、生动和形象的展示,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演示文稿或网页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把寻觅到的棉纺织工具以实物、图画、照片、模型的形式展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讨论和采访记录以及学生撰写的活动感受,则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展示。 4.探究交流 成果展示后,我组织学生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一次交流讨论。 问题一: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师: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碰到困难呢?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先请调查访谈组的同学来谈谈好吗? 生:有一些纺织工具,因为年代久远,实物没有保留下来,爷爷、奶奶只能用方言来说明,而不能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只好请爸爸、妈妈来充当“翻译”并画出草图,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感性认识。 师:查找资料组的同学有没有碰到困难呢?也请你们来谈谈。 生:我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遭到了爸爸、妈妈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剥夺了我用电脑的权利。后来我就到图书馆去收集有关资料。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在探究活动中或多或少地遇到了来自于主客观方面的困难,而部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也使同学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感受到了融融亲情,体验了与家人一起合作学习的愉悦。 问题二:从土布中了解的历史知识。 师: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同学们大致了解了纺纱织布的过程,对当年的纺织工具也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还欣赏了图案美观、色彩丰富的土布,你从土布中了解了哪些历史知识? 生:我觉得我奶奶很勤劳,很辛苦,也很聪明,她能织出十几种花纹的土布。据说,作为陪嫁的土布的数量、质量、颜色、图案是衡量这个新娘是否心灵手巧的依据。 师:土布作为一种婚俗物品,体现了当年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 生:奶奶织土布,妈妈小时候穿土布衣服,我小时候只用过土布做的尿布,说明土布的使用越来越少。 师:从土布的使用越来越少这一点来看,说明了什么? 生:我从县志上了解到,民国时期,富人穿绸缎、呢绒和机制布,穷人以穿土布为主。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 生:说明奶奶这一辈过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妈妈这一辈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 师:从土布的历史中我们了解了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我们也真切的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教师说课 通过这次实践研究活动,学生找回了被现代化无意丢弃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揭示了被尘封在箱底的土布文化,也感悟了先人劳作的艰辛。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发展了在文献中寻找历史,在遗物中发现历史,在调查中了解历史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鼓励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考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历史课程的空间延伸到了家庭、社区、社会,历史知识的来源扩展到了图书馆、博物馆和当事人。 这次学生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家庭,地域也只限在南桥镇及附近乡镇。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生活圈子,开阔视野,还需进一步设置情境和设计活动方案。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是: 1.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探究的领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学习他所需要的知识,并且探索如何去汲取这些知识。 2.教师的指导注重文献、实物、口述等有关史料的搜集、运用能力和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的培养,并且以探究、合作、交流、体验为主要方式。整个过程目标明确,有层次,有节奏感。 3.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就研究过程来看,方法指导时似可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根据情况决定介入程度。另外,成果展示后的交流讨论尚可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从土布中了解历史信息”,自家、本村、本县土布中反映的历史与全国的历史是什么关系?从一个县的情况不能简单地推至全国,这里有一个逻辑推理的规则问题。那么,如欲作出推论还需作怎样的研究呢? 本案例最大的遗憾是从“黄道婆”来,却没回到“黄道婆”去,“尘埃”没有掸到位,本该达到的目标而没有达到:第一,奶奶、妈妈的纺织工具、方式和土布就是黄道婆的吗?第二,那么,该怎样了解黄道婆的纺织工具、方式及其产品呢?第三,两个不同时代的纺织工具、方式、产品有什么异同?说明了什么? (摘自:《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