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说课稿(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5 01:09:4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武昌首义》剧照(多媒体)。介绍:这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武昌首义》中的一幅剧照。提出问题:武昌起义的情况如何?辛亥革命又是怎么回事?与孙中山先生有什么关系? 用电视剧剧照导入,一是贴近现实生活,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二是电视剧本身也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做铺垫。 2.讲授新课 (1)围绕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入手,首先请学生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提醒学生交待清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结合《武昌起义形势图》,让学生回答: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如何发展的? 学生会答出: A.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结合地图,让学生数一数独立的省份,思考地图所能够说明的问题——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等) B.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说明什么——人们拥护和支持孙中山) C.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给学生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文掌握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地图的方法以及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再有,培养学生透过事务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这个问题解决后,继续提出问题: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远在国外,并没有直接领导起义,为什么起义后要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呢? 学生一时之间可能反应不过来,教师需要继续引导,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孙中山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回答到孙中山主要的革命活动,然后乘机提出:“孙中山主要的革命活动由哪些? 这个问题还是以学生自己解决为主。学生们会积极地从课本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对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以及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要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时,通过这些,让学生认识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时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这样,把话题还引回来,交代辛亥革命的概念。 (4)提问:那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38、39页的小字部分,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二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