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说课稿(3)
http://www.newdu.com 2025/09/24 03:09:21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 讨论的结果有以下三种,一种认为成功了,一种认为失败了,还有一种认为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无论哪种观点,只要做到言之有理,都要进行鼓励,保护学生大胆思索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勇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还补充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材料二: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枚。加上正在筹备和即将开工的二三十家,投资总额约6000多万元。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面粉厂和机器磨坊约40家,1919年增至120多家。 出示这两则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而且对经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从多角度、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 3.课堂巩固 因为本课是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的,为了避免学生思路混乱,同时也认识到革命形势的发展,设置了一个题目:“穿针引线”,给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一些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把这些历史事件的关系表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时偶然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4.情感升华 本课主要认识了一位伟人,那就是孙中山,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搜集用“中山”命名的机构或者建筑,同学们说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同时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山公园”的图片,同学们很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人们为何如此的怀念和尊重孙中山?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要将孙中山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他本人的革命精神联系起来。 5.课堂小结 把辛亥革命放到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里,做到由点到线,认识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