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意上立异 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立意的好坏直接关乎文章的高度。大连确定的一等文在立意方面评分标准就有:“有新意,对生活的认识正确。”白岩松在传媒大学演讲时说“十年前做新闻,就好像在天安门放了一袋面,谁先跑到谁得到,比的是独家速度;现在做新闻,就好像在天安门放了一百袋面,每家媒体都能得到一袋,比的是独家深度。”“独家深度”真是一语道破中学生作文的天机。 不少考生却没有领会到这一真谛,应试作文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以此发挥文字,则无味矣。”他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就是说,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须挖掘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也就是说,记叙文不仅要清楚地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议论文不仅要高度概括某种社会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规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将所要写的事件或要阐述的道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提炼,与社会、人生等重要问题放在一起去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在文学史上,选取的题材相同,但因立意不同而使作品品位不同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许多描写岳阳楼的诗文中独为人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它有出色的景物描写,更重要的是它鲜明地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如果没有这个崇高的主题作灵魂,景物描写得再出色,也不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