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初中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

http://www.newdu.com 2018-11-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
    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
    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
    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
    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您的孩子当下未必全然明白这里的每一个句子,但他(她)一定能够感受到,语文博大精深,绝非一日之功。
    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语文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位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幸存者移居美国,痛定思痛,他给美国的中小学老师写了这样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老师们,我是集中营里的一位幸存者。
    我的眼睛目睹过你们不曾看到过的事情,比如:
    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建造的毒气室;
    受过教育的职业医生毒死的儿童;
    经过培训的女护士杀害的婴儿;
    学院和大学的毕业生,枪决和烧死的妇女和娃娃……
    所以,我对教育信不过!
    我的请求如下:帮助你们的学生学习做人!千万不要用你们的心血造就一帮受过教育的妖怪,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神经失常者,富有学识的艾希曼……
    “我对教育信不过!”这是多么沉痛的事实,多么响亮的警钟!
    如果我们悉心培养的孩子不能做一个端正的人,那么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
    如果不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良好的素质,那么,他的能力再高,也终将会是这个文明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2.我负责任地告诉您,分数会有的
    您也许会说,从长计议,大道理我们都懂,可我们还是没办法,还是在乎孩子的考试,还是需要孩子的分数,因为,这是他(她)未来在升学竞争中胜出的唯一筹码。
    且不说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进,分数还是不是唯一筹码。
    但的确,虽然考试不会告诉我们,您的孩子是多么善良,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了无功利地说出这句话:“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也不会告诉我们,您的孩子是多么正直,国法、校规、班级纪律,每一样都能遵守,从不违背。
    还不会告诉我们,您的孩子是多么文明,自行车不乱停乱放,就餐时从不拥挤插队,见到师长都能礼貌问好……
    但考试在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过程中,的确有其无可撼动的地位。
    估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是一个简单的标尺;比较一群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容易的方法是排列名次。
    作为家长,您一定十分在意您的孩子考试的分数,一定十分在意您的孩子班上的名次……
    但我想提醒您的是,除了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还应当看看别的:
    看看您的孩子学习目标是否已经明确,
    看看您的孩子学习兴趣是否日益浓厚,
    看看您的孩子学习意志是否坚韧刚强,
    看看您的孩子学习基础是否牢固扎实,
    看看您的孩子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有效。
    而且您应当明白,任何考试,哪怕是中考、高考,对于您的孩子来说,都是只一次总结,但不是终结。
    现在我们来说说如何让您的孩子取得语文学习的好成绩,包括好分数。
    首先,要激发您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时间,和您的孩子一起练练字;
    和您的孩子一起读读课文;
    和您的孩子一起翻翻报纸杂志;
    和您的孩子一起逛逛书店;
    和您的孩子一起整理整理自己的书房;
    和您的孩子收听收听《为您读诗》之类;
    和您的孩子一起看看《朗读者》等节目;
    给您的孩子写写信。
    总之,让语文走进你家的大门,让诗意充盈你家的生活。
    其次,要养成您孩子语文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