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纳整理,提炼深化。 (1)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规律:1—18号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规律、置换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规律等。 “工具性”知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化合价、原子结构示意图、无机物相互关系图。 必备技能: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技能、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技能、识图技能、基本操作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技能等。 (2)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 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省略交换。 (3)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要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现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且一一对应。疏通课本的重要环节是将化学实验与具体化学知识一一挂钩。 2、按单元将知识网络化 在一章或一块内容复习完以后,用“网络是否形成”衡量复习课的效果。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按章编网络,按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别编网络,包括化学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可根据它们来设计解题思路。 (二)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时普遍感觉到知识比较散、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复习时看起来准备得很完整,到考试时却总发现有些知识出现漏洞。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 如: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 (1)纵向联系: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保存、鉴别串成知识链; (2)横向比较:如三种气体、三酸二碱、金刚石、石墨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 (3)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鉴别、转化、除杂、推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