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2015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3)

http://www.newdu.com 2018-11-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
    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1.于于从在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爱莲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等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莲,花之君子者也6.莲,花之君子者也二.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2.托物言志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四.1、从②枝蔓③亲近而不庄重④多⑤认为⑥应当2.D3.C4.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5.莲,花之君子者也6.托物言志
    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第二部分:一.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2.用韵3.对偶二.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三.EABBAAA四.1.,。,。,。:2.D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5.C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7.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