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经验 > 心理指导 >

中考心理:你给孩子抱持性环境了吗(2)

http://www.newdu.com 2018-11-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总之在陪伴孩子参加中考的这段时间,第一父母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你是“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孩子本身,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讲,孩子有焦虑情绪,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深层可能会有“如果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要我了”的声音在干扰他。
    第二,家长先hold住自己的情绪,还要hold住孩子的情绪。眼睛别只盯着孩子说的“目标”,一有“行为的懈怠”等风吹草动就“冷嘲热讽”。
    分享一篇心理专家武志红的文章:《你是否允许孩子的这份能量自由流动?》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这取决于,他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着一个人。而这一点又取决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能住进另一个人心里。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就,是让孩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而这个人,最初一般都是妈妈。这一点能实现,需要妈妈心中住着孩子,并因而能持续稳定地给予孩子爱。
    具体则是,作为养育者,父母去做一个好的容器,能容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与不同看法。也即,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和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出现时,理解并接纳它们的存在,并让它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表达、流动。
    容器,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术语。他说,好的心理医生,能做一个好的容器,给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与想法一个抱持性的空间。好的父母对孩子亦如此。
    怎么可以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他可以做自己。并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抱持性空间里,他有空间可以观察自己,也有空间观察别人,因而可以变得更从容。
    相反,若没有抱持性空间,而是活在绞杀中,那么,一个人就会时刻紧张地去处理事情,他没有空间做观察。并且,很容易会因为一点小事没处理好,而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既会导致他绞杀自己,也容易导致他去绞杀别人。
    我有多名来访者,他们形容说,一直感觉走在钢丝绳上或悬崖上,下面就近乎是刀山火海。他们必须调动一切精力去应对哪怕在别人看来很小的挑战,因很小的挑战都可以让他们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会从钢丝绳或悬崖上跌落,而跌落就近乎于死亡。
    这样的感觉之下,他们不可能有容人之量,最多就是貌似好脾气而忍着。但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和排斥也会非常严重。
    这多名来访者,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咨询后,他们突然可以观察自己和别人了,那时他们会形容说,自己终于从钢丝绳上下来了,不再担心掉下悬崖,于是有了一个从容的空间。随即,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容人之量,对自己和别人都多了一些宽容。
    一位男性来访者,本有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感觉处于崩溃边缘。他的抑郁情绪,即来自于和周边的人的种种心理绞杀。别人随便一句话,都可以对他构成巨大压力,于是他随时都可能被别人绞杀。相应的,他也总在绞杀别人,特别是身边的亲人,他对他们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要求,而且他们必须得按他的来,否则他就会有巨大的愤怒出来。这种彼此绞杀,带给他强烈的负面情绪。
    一次,他讲到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妈妈给他提了一个不够合理的要求。过去这种要求会让他暴怒,而这次,他很平静地驳回了妈妈的要求,并请求妈妈理解他的处境,他详细讲了自己的处境,最后希望妈妈能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事。妈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讲到这件事,他泪如雨下。当他发现,他的声音能传到妈妈那儿,并能发挥效果呢,这种感觉是如此治好。并且,这种感觉,在他过去的人生中,太缺太缺了。
    但是,他也纳闷,为什么,以前,他做不到平静对待妈妈的要求,并平静地向妈妈提出自己的恳请。这样的事,发到几个月前,他会不可遏制的愤怒。
    平静对待妈妈的要求,意味着,他对妈妈的要求有了容纳空间,而他能平静的向妈妈提出要求,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声音也有了容纳空间。有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容纳空间后,就不必那么急了。
    这个空间从哪里来?我的理解是,应是咨询的作用,他在我这里体验到了被容纳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再被确认,逐渐在他心里生效,现在他也可以把这种被容纳的感觉,传递给别人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