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开会”,就倒在了民众的敏感过度中。书斋化的猜想,理所当然的推理,都在把“分批开家长会”当做鞭挞的靶子。可猜疑未必属实,“分批开会”又有何原罪可言? 对成绩略好者,发现特长;对暂时落后者,了解家庭环境。这套策略,其实很靠谱: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不分上下,后附努力也各不相同,成绩差异是“有教无类”抹杀不了的。既然差距存在,那么“各个突破”就无需苛责。我们总不能拿一把尺子,去量他们个性长短吧?恪守公平,也不是刻板地秉持“一律化衡量”,而是发掘他们长处、因势利导。 或许,“分批开会”会让学生有些难堪,让家长略感不快。“成绩逊一筹”,使他们生出“低人一等”的感触来。换言之,灼伤了其自尊。但这是种价值误区,因观念混沌造成,不是“分批开会”惹的祸。学生和家长理应价值纠偏,懂得考试成绩的好坏,不等于机会的层次化分配,更不能跟人格高下挂钩。(佘宗明) 评判 歧视明显可见体现标签效应 从本质上说,“分级家长会”是一种贴标签的教育软暴力显现。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就“分级家长会”来说,显然是把学生贴上“好学生”“坏学生”之类标签的拙劣手法,其潜在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明显可见,不用多说。 个体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教育者应用耐心、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在儿童心中播撒智慧、宽容、自尊、平等的种子,而不是用歧视去伤害学生。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的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指出: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着手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但是,“分级家长会”之下,我们看到事情正在走向反面。(朱四倍) 三言两语 ●分级家长会“是对个体尊严明目张胆的羞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缺乏科学远见,如果不善于今天就在儿童和少年的心中撒下数十年后会发芽成长的种子,教育就变成一种原始的照料,教育者也就成为没有文化的保姆,而教育学就会成为一种巫术。"——韩风林 ●很多老师竭力辩解,大吐苦水——绩效考核,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对此,教育主管机构往往会说绩效考核之必要,而学校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老师们碍于各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于是,各种假“因材施教”之名的闹剧也就接二连三上演了。——胡伟 ●“理性不应成激情的奴隶”,可有些时候,我们偏偏掉进了“激情式批判”的陷阱,而忘了理性的审思。尽管歧视之害,已弥散在教育的众多角落,但这不能抹消“因材施教”与“歧视”之别。我们草木皆兵了。——雨秋 ●把“分批开会”看做公平的假想敌,很可能会伤害了另一种公平——因为讲求“一刀切”式公平,学生失去了个性被发掘的机会。——郑重前 ●激情批斗,虽能享口舌之快,却是聊增聒噪,无益于教育不公的纾解。——甘今 ●罗素在《正义论》里说,自由社会不排斥“优胜”,但不至于使弱者“劣汰”。公平就不是“一刀切”,倒是我们,敏感过了头,动辄陷入“上纲上线”的泥沼,无法自拔。——杨海紫 【编辑推荐】 “狼爸”之子高考分数 均未参加内地高考 希望杯被推上风口浪尖 叫停赛事家长支持 社会调查:学业失败易导致“问题学生” 老年人在奋起 中年人在觉醒 青少年在沉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