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 南海南门即新华门,它的旧址是宝月楼。相传它是乾隆皇帝为香妃(即容妃)筑的“望乡楼”。楼七楹,轩敞巍峨,极其华丽。香妃是回族,新疆喀什人。乾隆为了博得她的欢心,还在宝月楼南面,仿照回族风格,饬工建造市街和清真寺,叫回子营,使香妃倚楼南望,如见故乡,以慰藉她的愁思。民国初年,楼下开了一道门,叫新华门,袁世凯的总统府招牌就挂在这里,这一带被划为总统府的范围,并在此演出“帝制”丑剧。 现在游南海,南长街幻号有处便门可以入内。前行数十米,北面水中有一亭子,内有流水九曲,时而有声,故名“流水音”。 从“流水音”往西去,就到了清代建筑的勤政殿,是光绪皇帝听政的地方。袁世凯住到这里后,又改建成西式的大礼堂,作为接见外国宾客的地方。 从勤政殿前面折向南行,过一半曲石桥、就到了瀛台,明代称南台,亦名超台。三面临水,像个半岛。向上仰望,奇峰峭壁,黄宫碧宇飘渺于山林泉石之间,像一座海中仙岛,故得名瀛台。过桥后,上一个四十六级的花岗石台阶,就到了主景区南台。台上现存建筑物是清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44~1722年)改建、扩建的。 主体建筑自北而南有翔驾阁,阁北向,为南台正门。门内西配殿叫瑞耀楼,东配殿叫样辉楼,南为涵元门。门内这组四合院,是由南面的主殿涵元殿、西面的庆云殿、东面的景星殿和涵元门组成的。与主殿并列的左有藻韵楼,右为绮思楼。香衣殿在楼的南面,殿上有楼名蓬莱阁。殿内设有茶座,临海品茗,知足常乐。阁前有一奇石,高2.7米,是一块木化石。有诗句咏其事:“谁知三径石,本是六朝松。”奇石左右均为花池,前为水面,迎薰亭建在海中,以石桥和台岸相连。亭与新华门内的影壁相对。亭内石刻众多,内容一色是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迹久泥深花最稠,西池原在帝王州”。乾隆这两句诗,恰好说明皇权拥有者的踌躇满志。 在翔驾阁两侧还有一些景物,东有镜光、仞鱼两亭,迤南为待月轩。轩后有朝南的补桐书屋,朝北的随安室,靠北的藻韵楼后面是湛虚楼,楼酉有一座舞台,名叫“八韵克谐”。最往北为长春书屋,屋后有石笋,上刻乾隆书写的“插笏”两字。它和藻韵楼的石笋,同为人工所造,并非天然溶岩。 人字柳碑位于瀛台的西北岸。据说,乾隆年间,此处有柳树一株,一日狂风袭来,树干倾斜,一枝倒垂着地,有人取它的一根枝条插在地上作为支撑,日久成活,与本株成人字形,因而得名。乾隆深感奇异,为它立了这座石碑,并作赋为序。序说:“西苑南液池北岸,有人字柳者,数百年以上物也。” 至此,流台造景均已概述。“瀛台”两字,为顺治帝亲笔题额。乾隆曾作瀛台记,描写瀛台宛如海中蓬莱。瀛台是清皇室游览、避暑之地,康熙、乾隆曾在此“听政”、“赐安”。公元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幽禁于此。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他死在涵元殿。民国初年,袁世凯安排副总统黎元洪在此居住。解放后,国务院有关部门曾在此举办过内部小型工业展览会。公元1975年进行过一次大的修缮。至今,殿阁楼亭,曲廊过门,无不金碧辉煌。 从瀛台过桥回到北部往西不远就到了“丰泽园”。这里面有为皇帝开辟的一块“自留地”,不多不少一亩三分,名叫“演耕地”。清代定制,每岁仲春亥日,皇帝就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行礼完毕,还要亲自扶犁耕地,做做样子,以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演耕地”就是皇帝去先农坛祭祀农神之前,先在宫中进行演耕的土地。据《翁同龠日记》载,他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二月二十七日,参加过“演耕”。他记下了那天的情形:“已正一刻,驾至黄幄,少坐”,然后光绪帝脱下长褂,由户部郎中嵩申进犁,顺天府尹高万鹏进鞭,户部侍郎孙贻经提筐,翁同龠本人播种,另有老农二人牵牛,御前侍卫戈什扶犁,“凡四推回返”,预演宣告了事。然后,光绪帝回到特为预耕搭起的黄幄内饮茶、小坐,回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