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初三学生命题作文审题困境诊断及应对策略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12-06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三学生命题作文审题困境诊断及应对策略研究
    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 钟志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三学生在中考命题类作文上的审题困境,以教育心理学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思维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学生的审题困境进行诊断,从而寻找相关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文章分三部分:对广州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关“审题”的解读;初三学生对中考命题类作文审题困境的诊断;初三学生审题困境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考作文 命题作文审题 审题困境 应对策略 学习障碍
    近几年来,广州市中考作文题型比较青睐命题类作文。命题作文相对材料、话题等题型的作文,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有时会附加一段提示语,帮助学生审题,有时连提示语都没有,只有一条题目,如2010年的《奖励自己》。命题作文节省学生的审题时间,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地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充分写出自己的风格,张扬学生青春的风采。
    不过,尽管命题者的意图如此体贴,在生源较差的薄弱学校中也会存在大量的不会审题的情况。薄弱学校的生源比较差,学困生面积大,他们在学习上的各项指标都不尽人意,因此,相关学科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应对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和应试能力。
    一、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审题”的解读
    鉴于中考作文是限时的考场作文的特点,短时间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十分考量学生思考事物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能快速审准题意,成为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题意都审错了,及格都成问题,更遑论拿高分了。因此,《广州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关“内容”的一项,第一项要求就是审题,如图所示[1]。
    

    项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内容
    (25分)
    

    25—21
    

    20—16
    

    15—11
    

    10—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情感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情感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情感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泛
    情感不真实
    

    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审题”的要求分成四个等级: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根据这个标准,我们通过具体的阅卷情况可以发现,“切合题意”“符合题意”这两项都属于“扣题”,只不过在扣题的基础上可分为“优秀”和“一般”。“符合”一词是审准题意,主旨扣题,但未达到深刻凝练表达主旨即是“切合”的地步。“基本符合”这个标准的定义比较模糊,说明主旨可以说扣题,但扣得不是太准确,我们可以判断为有些偏题。“偏离”的意思就明晰很多,跑题,离题了,完全没有审准题意。
    承上所述,对于生源好的学校,学生的“审题”在“切合”和“符合”的第一、第二的档次的所占的数额要大,而在薄弱学校,有大面积学生的“审题”停留在“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的档次。这种情况的确给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也带来挑战。
    二、初三学生命题类作文的审题困境诊断
    1.命题作文的特点
    近五年来的广州市中考作文题目,命题类作文一直是主打题型。命题作文一般由“提示语+命题”构成,由2006年的《创意的启示》到2010年的《奖励自己》,题型虽然不变,但形式却不断变化的。如表所示:
    

    年份
    

    提示语
    

    题目
    

    2006
    

    图片 +提示语
    

    以“创意的快乐”或“创意的启示”为主题
    

    2007
    

    提示语
    

    心中有盏红绿灯
    

    2008
    

    提示语
    

    又见枝头吐新芽
    

    2009
    

    提示语
    

    其乐融融
    

    2010
    

    无
    

    奖励自己
    

    由2006年的“图片材料+提示语+命题”到2007年和2008年的“提示语+命题”,最后到2010年的单一性命题,只有一个命题,不加提示语,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减少学生审题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的学生还是会出现审题的偏差,甚至离题。如《奖励自己》这种单一性命题,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奖励”一词所具有的一个实在的载体的含义,也有学生在“奖励”前加上其他主语如“别人奖励我自己”等情况,从前面引述的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所以,我们针对命题作文的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促进其审题能力的提高。
    2.我校2010届初三学生作文审题能力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广州市中考作文一直采用命题类作文题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受审题的障碍,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的写作专长,写出个性,写出风采。尽管如此,我们发现,生源差的薄弱学校仍有相当面积的学生无法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不能审准题意。
    如2010年广州市中考题《奖励自己》,这是一条单一性的命题作文,只有一个标题,不需要综合提示语、要求等信息,只需要准确读懂这条标题所蕴含的内容。对于这个标题,学生需要准确地解读“奖励”的含义,即是“给予荣誉或财物进行鼓励”的意思。学生大都能写到奖励金钱和物质,如奖给自己一个雪糕、一碗面、一张贺卡等小礼物,只要能写出题目的内涵,都是点题的。根据广州市天河区教研员董海燕老师在2010年中考作文分析报告中评价:“审题能力的实质是理解能力,它奠定了考场写作成败的基础,也是第一关。从评卷总体情况看,大部分作文是符合题意的。”[2]说明此次命题作文审题的难度不大,能力层级为D级。但根据董老师在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天河区的作文平均分为42分,而我给现在所任教的初三学生训练写作这篇作文时,从提取的实验数据中看到,平均分为37.6分,刚比36分及格线多一点,与区平均分相差7分。这不仅说明我校学生的写作能力较薄弱,同时也表明了我校学生的审题能力的确有待提高。
    于是,我们把2008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又见枝头吐新芽》给学生进行审题指导。这是一题比喻义很强的题目,也很有诗意,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构成一定的难度。我以自己的班级初三(5)(9)班来提取原始的实验数据,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初步审题统计
    

    项目
    

    5班(49人)
    

    9班(47人)
    

    审题合格
    

    18人
    

    12人
    

    点到关键词“新芽”
    

    大部分人
    

    几乎百分之百
    

    审准关键词“又见”
    

    10人
    

    0
    

    完全不懂
    

    22人
    

    33人
    

    以上数据是没有进行过审题指导前采取的。两个班总人数为96人,审题合格的有30人,合格率仅为31%;完全看不懂题目的有55人,不合格率高达57%,这个数据非常明显地说明,我校初三学生理解作文题目内涵的能力比较差。
    3.初三学生审题困境的诊断
    我们首先根据初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归纳他们在审题方面出现的错误,根据上述《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初步审题的统计数据,我们将学生的审题困境大致总结为以下三个类型:
    1)离题。 此类学生理解力较差,看不懂题目的意思,他们一般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比如写地震,没有体现题目意思的属于不扣题。还有根本不见有体现“又见”和“新芽”的意思的,也属离题。从表格中看到离题的这一类人数比率高达57%,因而使加强对学生的作文审题的指导训练任务十分迫切和重要。
    2)偏题,审题不严密。此类大致属于学习的中等偏下生,数量较大。他们能理解到题目的一方面意思,根据理解到的意思能组织好一篇作文,但不是抓住了“新芽”就是没有抓住“又见”,抓住了“又见”有没有写出新芽的寓意,属于审偏题了。如上图所示,大部分学生学生能审清“新芽”的意思,并能关联到人生理想、生命信念之类的内涵,却没有扣紧“又见”来写。
    3)扣题,立意不新,千人一面,见识狭窄肤浅。如大部分人都写旱灾、地震等应景时事,如写了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来点出题目的意思的。
    对于学生表现的上述三类审题困境,我们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审题的障碍属于“学习无能”。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最早在学术界提出“学习无能”的概念,他在学习上的障碍定义为“学习无能”一词,是相当清晰地揭示了学习障碍学生的成因及特征。柯克提出学习障碍有两种类型: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习性学习障碍。“发展性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达到学业目标的基本学习能力产生障碍,这些学业目标是指注意、记忆、知觉、思维和口语等技能;学习性学习障碍是指那些通过学校学习获得的能力出现障碍,这些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算术、书写、拼音和写作。”[2]
    根据柯克对学习障碍特征的描述,我们可以判断上述三种审题困境属于学习性学习障碍。学校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正常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正确的写作表达能力。我们将学生出现的审题困境进行诊断,相对应上述三种类型,我们归纳分析如下图所示:
    第一类 离题,完全不懂 → 学习能力薄弱
    第二类 偏题,审题不严密 → 理解能力偏差
    第三类 扣题,理解狭窄 → 单一思维不会拓展
    三、初三学生命题类作文审题困境的应对策略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中考的命题类作文,对于学困生不能有效审题的问题,上述图表将这些审题困境进行归类,以便从思维的角度进行诊断,从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1.比喻法
    针对第一类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比喻法是一种简单好用的方法。许多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看不懂题目,无法抓住命题蕴含的主旨。这类学生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欠缺一种转换或迁移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帮助这类学生区分命题是否含有比喻义,如广州市中考题目《心中有盏红绿灯》和《又见枝头吐新芽》这两个题目都含有比喻义,内涵比较抽象,因而给这类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难度。
    “比喻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生学会打比方。如《又见枝头吐新芽》的“新芽”,这些很有诗意的物象明显具有比喻义,生活中什么事物像“新芽”一样呢?新的希望,新的图景,坚强的信念,这些都可以。关联到了寓意,就定好了你要写的主题了,整个审题的具体思维操作流程如图:
    找比喻词 → 比喻词的寓意 → 定主题
    2.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针对上述归纳中的第二类理解能力偏差的学生而言。对于那些常常审偏题的学生,他们对命题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或者理解肤浅,也经常不能全面抓住命题所涵盖的意思,其表现前面也有过详细描述。这是一种理解力较差的表现。
    因此,在策略上教会他们增强理解能力,是要加强思维逻辑上的精确分析和推理,要善于从命题上问个为什么。如《奖励自己》的题目,为什么要奖励自己呢?因为“我”从来没有勇气去帮助别人,这次克服了胆怯去帮助了,于是为了自己的进步奖励自己一个雪糕、笔记本等自己最喜欢的礼品。这种思维流程就是因果联系法。具体操作如下(A代表命题,B代表主题):
    为什么A → 因为B,所以A → 定主题
    3.发散思维法
    训练人的思维有很多种方法,有发散思维、聚向思维、逆向思维、因果推论等等。有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总是不能有更深刻丰富的思路。凡是梅花,就联想到吃苦耐劳;凡是学习,就只会想到刻苦勤奋;凡是助人为乐,就只有想到扶老奶奶过马路。有那么多老奶奶给你扶过马路的吗?这样的审题必然无法提高作文的质量,这需要打开思路,发散思维法可以帮助这类学生拓展更多的新思路。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除了A,还可以B  → 选择更深刻新颖的表达 → 定主题
    上述应对策略的教学实践应用将会在另文探讨,本文针对学生的审题困境提出一般性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所探讨的策略是寻找一种简洁而具实效的学习技能,它一般要求指向性强,简单有效,为所有存在审题困难的初三学生提供帮助,也为教师在探讨诸如此类的教学现象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是广州市天河区“初三学生作文审题困境诊断及应对策略研究”立项课题中的一个子题目,有关本课题的研究会继续跟进,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以期有更成熟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10
    [2] 董海燕:《2010年广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作文试题分析》[EB/OL].天河部落,2010-09-10
    http://www.thjy.org/dhy800/Article/634197256964531250.aspx
    [2] [美]柯克等著,汤盛领等译:《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M],天津出版社,1989.10,第1版39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