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对科学素养的考查有突破 福建厦门市集美中学 曹桂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化学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发展科学素养为宗旨。与新课标相呼应,许多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都力图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从而也成为今年中考化学试题的一大亮点。 一、考查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例1 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中学生的义务。下列消息中,你认为有科学依据的是( )。 A.某“大师”通过“发功”,能使铝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金 B.有人在饭店的房间内食用木炭火锅,导致煤气中毒 C.用催化剂可以将水变成汽油 D.焚香可以预防非典型肺炎(SARS) 例2 小兰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例3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中去了),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根据“燃素理论”推知,燃烧后物质的质量应当减轻,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磷以及一些金属燃烧时,做了大量定量实验,实验结果都与“燃素理论”不同。他大胆质疑,尊重实验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克服重重阻力,击破了“燃素理论”,真正发现了氧气。 (1)拉瓦锡之所以成为氧气的真正发现者,应该归功于拉瓦锡具有______________的科学精神。 (2)拉瓦锡推翻“燃素理论”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___。 (3)用学过的理论解释磷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 评析:化学课程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例1正是为此而设置的。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正是建立在大量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的,而可靠实验事实的获得则与实验过程的实验习惯、科学态度直接相关。例2和例3意在考查“做科学”应当具备的不放弃任何细节、追根究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对一些未知的、尚无定论的事情要大胆猜想、勇于创新。 二、考查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例4 使用数轴表示化学知识,有简明易记的效果。例如:根据碳素钢的含碳量,将其分成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利用数轴的思想可以将其粗略地表示如下。 ![]() 请你以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为例,利用以上类似的方法,将其粗略地表示出来。 ![]() 请你再想一想:初中阶段还有哪些化学知识可用以上方法来表示? 例5 对大量客观事实与实验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物质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测,这是化学学习中必须训练的科学方法。 下图A是一种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信息处理方法。两个圆分别代表金刚石和石墨的有关信息,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同特征(相同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请你在下图的空格内填写与图B、图C中(1)、(2)、(3)区域对应的适当内容(每处只要求填一点)。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 人们在利用物质的某些性质时,这些性质可能对人有利也可能带来危害。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种气体,填写下表。 ![]() 评析:科学思想是指对整个科学体系有普适意义的重要规律的总的概括,同时又包含了各门科学学科的具体的学科思想。在化学学科中主要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间又是有规律的(元素周期律),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是变化的、变化过程中物质不灭(质量守恒)等基本思想。科学方法是在总结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的共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被认为是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与表述上的好方法。例4、例5意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及表述分类的数轴思想和集合思想,例6则意在让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考查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 例7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 实验步骤: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实验(1)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实验(2)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说明Na+离子______________; 实验(3)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例8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请你参与下列问题的讨论。 (1)载人飞船必须建立水的循环体系,以保证宇航员的生活用水并减少飞船的携水量。请将图中各项用箭头连接成水的循环体系。(注:氢氧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电能,同时生成水) ![]() (2)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 g,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 %,则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质量为______g。现用5 700 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仍残留100 g溶液)。 方法一:用5 700 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下同)g______; 方法二:将5 700 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 900 g),分三次漂洗。 第1次,用1 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_____g; 第2次,再用1 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_____g; 第3次,再用1 900 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_____g。 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_______________ 例9 碳酸钙可以作为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回答对其进行探究的有关问题。 (1)根据你的推测,牙膏摩擦剂的溶解性是_____。(填“易溶”或“难溶”) (2)作为牙膏摩擦剂的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为: ![]() (3)请你仍用石灰石为原料(其他试剂自选),设计另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仿照(2)所示,将你的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 你设计的方案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核心方法,它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世纪公民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课程倡导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与此同时,探究能力的高底也就成了衡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例7考查了通过控制条件、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例8考查了通过计算探究得出较优方案的方法,而例9则通过设计方案来考查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考查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例10 为我国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张衡 B.侯德榜 C.华罗庚 D.李时珍 例11 约一百六十年前,鸦片曾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英雄林则徐坚决领导了禁烟斗争…… 他们先把鸦片投入到盐卤池中浸泡、溶解,再投入生石灰,顷刻间池中沸腾,烟土随之湮灭。池中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此反应过程会(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大量热。 例12 在2 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 评析: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两翼。许多科学巨匠正是因为博古通今才独具慧眼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基础教育要注重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努力培养具有广博学科知识和合理知识结构的文理通才。上述例10考查了基本的历史常识与科学常识,例11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考查化学基础知识,而例12则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哲理诗、领悟科学美,进而用科学语言来表述物质不灭的科学思想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