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分析 试题的命题趋势:2005年河北中考化学部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但培养专家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化学具有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出题者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试题中有许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中考中特别注重教学重点的考查,有些题型是每年中考必出,而且每年都推出一些综合灵活的或密切联系实际的新题,使试卷充分体现出“题型、题量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保持相对稳定”、“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特点。 试题题型的变化: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化学情景,设计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加强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例如,河北省实验区第32题: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食品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独具匠心设置问题情景,实现了对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考核的层次性和全面性。问题一,只要求写出操作步骤;问题二,则需要根据实验步骤写出“实验现象”;问题三的回答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就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以往的实验题大多只是给出现象,要求推出结论,命题者转换思路,巧于设计,使题目既包含了过去实验推断的内容又具有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意义,大大拓展了试题的功能。这是对传统试题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一种突破、革新。 试题的主要特点:纵观整张试卷,2005年中考化学试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难度有所下降,灵活性增强 从总体上看,今年的化学试卷题目整体难度降低,但灵活性增强。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由去年的客观题中单选题和双选题分开设置,到今年只有单选题,应该说整张试卷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2.考查知识全面,主抓基础,突出重点 试卷具有较高的覆盖率。在要求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中,重点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覆盖率达98%以上,对全部知识点的覆盖率达90%以上,试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外,实验区的试题中探究题占30分,而全省中考题中探究题只占12分。 3.题目编排贴近生活 题目编排较贴近生活。例如第30题,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l)某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 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请勿食用。生石灰起干燥作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三种铁矿石:①含Fe3O480%的磁铁矿石;② 含FeO380%的赤铁矿石;③含FeS285%的黄铁矿石。若仅从铁的含量考虑,冶炼生铁的矿石应选用__________(填序号)。在实际生产中,选用铁矿石还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____________等(至少答两种)。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普遍性,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这种应用,既可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在生活中的观念。 4.科学规范,图文并茂 试卷结构简约,科学规范,难度适中。图、表分布合理,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此外,实验区的卷面更新颖,更人性化,例如,在选择题开头有这样的内容“我有信心,一定能选对”,在探究题前有这样的内容“探究真有趣,我会成功的!”,在计算题前有“运算要细心,看我的!”还有,在结束时,还有“别忘了,最后还要检查哟!”这些提示可以给学生信心,还可以提示学生要更细心。 整个试卷对于中学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和中学化学教学质量,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005年试卷评析 (一)考试形式(实验区) 理科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 试卷的结构(实验区) 1、理科综合试题分为Ⅰ卷和Ⅱ卷。Ⅰ卷(选择题,备有答题卡)共计46分,Ⅱ卷(非选择题)共计74分,总分合计为120分。入选的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的试题基本上按学科集中排序;同一题型中各个试题的排列顺序基本做到由易到难。 2、2005年中考卷型 Ⅰ卷(46分) Ⅱ卷(74分) 一、选择题:化学、生物、综合、物理(取消多项选择); 二、填空简答题:物理、综合、生物、化学(课改区排序不集中); 三、实验作图题:物理、 生物 、化学; 四、计算题:化学、物理。 (四)命题意图 1、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2、兼顾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 3、考查突出重点 4、顾及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际 5、加大STS的考查力度 6、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2005年试题基本特点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仍为考核的重点; (2)淡化纯概念题、纯计算题目减少,计算题紧密联系实际; (3)简单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4)试题内容基本做到了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接近; (5)概念考查方式基本体现出应用性、变通性; (6)“问题情景”的设计不甚理想。 试题节选评析 1、根据对下列物质的描述,可以判断无毒无害的是 A.清澈的河水 B.碧绿的蔬菜 C.雪白的面粉 D.洁净的空气 评析:“STS”题,属于趋势题、导向题。 3、空气污染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严重危害。下列措施中,对减少空气污染没有直接作用的是 A.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B.工厂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C.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D.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评析:“情感态度价值观”题。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第三目标维度。 5、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B.随意丢弃不可降解的废旧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 C.维生素在人体的需要量很小,他不属于人体的营养素 D.对于人体的必需元素,摄入量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评析:意在考查“将知识化作能力(判断)” 29、趣味化学的联欢会上,小刚和小强给同学们变起了魔术。小刚说“我会水变汽水”,他边说边将两种无色液体倒在一起,立刻得到一杯冒着气泡的澄清液体;小强说“这有什么,我还会将水变成牛奶呢”,只见他将两种无色澄清液体倒在一起,真的得到一杯象是牛奶的液体。 (1)“水变汽水”所用的两种澄清液体可能是 ; (2)“水变牛奶”的魔术可以通过许多化学反应来完成,例如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请你再设计一个魔术,写出魔术的名称和化学原理 。 评析:有新意,考查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30、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1)某食品包装袋里有一个装有白色物质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请勿食用”。生石灰起干燥作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为 。 (2)现有三种铁矿石:①含四氧化三铁80%的磁铁矿石,②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③二硫化铁85%的黄铁矿石,仅从铁的含量考虑,冶炼铁的矿石应选用 ,在实际生产中,选用铁矿石还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 。(至少答两种) 评析:贴近考生生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39、小刚用稀盐酸和另一种溶液,验证了Mg、Fe、Cu、Ag四种金属活动性是依次减弱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刚用的另一种溶液是硝酸银 。 (2)说明Mg比Fe活泼的实验现象是 。 (3)说明Cu比Ag活泼的实验现象是 。 评析:与非课改题中第4小题比较,利用简单的实验情境,体现出“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考核。 40、小红发现松软的面包、脆酥的饼干内部都有许多小孔,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她从面点师那里了解到:此类食品制作过程中常加入膨松剂,碳酸氢钠就是常用的一种,小红从超市里也买来一袋,按照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对其进行探究。①阅读使用说明…使用时与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拌和,成型后直接焙制;②观察到样品为白色粉末状物质;③取少量样品加入水,发现完全溶解;④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酸碱度pH=11;⑤取少量样品,加入盐酸,产生大量气泡;⑥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加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1)请你通过以上实验判断,形成小孔的气体是 ,你猜测产生这种气体的原因是 。 (2)将少许面粉加入水中,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量显中性。由此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使食品膨松的主要原因是 。 (3)请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总结出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 (4)请写出你所了解的碳酸氢钠的其他用途 。 评析:整套试题的亮点,属“信息迁移能力”的考查。 4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氧气性质试验时,需要4瓶氧气(密度:1.429g/L),每瓶氧气的体积为0.25 L。现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氧气,请计算制取所需氧气至少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 评析:符合“降低计算难度”的要求。 编者注:本文为一网友参加河北省2006年中考备考会后所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