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初中校区 范明计 一、确定模型表示的物质 ![]() A.HCHO B.CO2 C.NH3 D.CH4 解析:模型表示物质的确定要从物质的元素种类、每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原子的总数来综合考虑。模型中小球的大小及颜色不同值代表了不同种类的原子,也就是代表了宏观上的元素种类的不同。同种小球的个数代表了同种原子的个数。本题中有三种不同的小球,说明分子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且其中有两个同种原子,另外分别有两种一个原子。符合条件的只有A。 答案:A。 二、判定模型表示的变化 例2 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化学变化的判定标准就是要有新物质生成。在三个变化中,①表示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有新物质水生成,化学变化。②中变化前是A、B两种物质,变化后仍然是这两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③反应前有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答案:C。 三、观察模型变化的结果 ![]() ![]() 解析:水受热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变化前后物质不变,水分子的本身大小和个数也不会改变,仅仅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还是均一的状态,不会跑到容器的一端。 答案:B。 四、判定模型表示的化学反应类型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解析:观察反应前后模型的变化,可以知道:反应前只有一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符合一分为多这样的特征,应该是分解反应。 答案:C。 五、判定模型表示的物质分类 例 (10淮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解析:物质的分类要熟悉:按照物质种类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按照元素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按照元素的性质分成酸、碱、盐、氧化物。判定物质的分类主要看模型中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结合成的集团的种类,前者代表了元素的种类,后者代表了物质的种类。本题中A中每个集团中有两种原子,且整个中只有一种这样的集团,所以它是化合物,B和C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一个集团,属于单质,D是B和C那样的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A。 例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 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都表示混合物,其中A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B表示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中只有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D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B。 例 (10上海)用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 ![]() 解析:要做对本题,氧化物的定义是关键:氧化物中应该只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定要有氧元素。A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B中共有三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应该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C中共有两种元素,并且有氧元素,是氧化物。D中没有氧元素,不可能是氧化物。 答案:C。 六、判定模型表示的粒子构成 27、(09苏州)10.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 A.铜 B.干冰 C.氯化钠 D.金刚石 解析: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铜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由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阳离子钠离子和阴离子氯离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答案:C。 七、安排化学反应顺序 例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 ![]() 解析:水电解是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它的过程应该是:水分子先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随后后氢原子向负极移动,氧原子向正极移动,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最后大量氢分子聚集在负极,大量氧分子聚集在正极,且体积比为2:1。 答案:A。 八、寻找符合模型的化学反应 例 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 ![]() A.2H2 + O2 = 2H2O B.2CO + O2 = 2CO2 C.N2 + O2 = 2NO D.N2 + 3H2 = 2NH3 解析:如果简单的判定反应前有两种物质,反应后有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那这个题仍然没有答案。再进一步判定反应前是两种单质,仍然有ACD三个答案。其实微观模型除了告诉物质种类外,还表示了反应前后粒子的个数关系,这是根据模型寻找化学反应的重要依据。本题中反应前后两种双原子单质与生成的化合物的个数比是1;1;2.符合这个关系的方程式只有C。 答案:C。 九、找寻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例 氢气不仅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 ,若用“○”表示氯原子,“●”表示氢原子,则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 ![]() A. B. ![]() ![]() C. D. 解析:知道了化学方程式,就知道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它们的数量关系。此题反应前都是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没有差别,因此要看生成物。由反应知道生成物应该是HCl,它是由一个氢和一个氯原子构成,且每一个氢分子、一个氯分子要生成两个HCl分子。正确表了生成物是氯化氢,数量比是1:1:2的就只有C。 答案:C。 十、比较模型微粒的质量和半径 例 微粒模型观察与比较。如右下图所示,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成为1个钠离子;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1个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 ![]() ![]() (1)m(Na) m(Na+); (2)r(Cl) r(Cl-); (3)r(Na) r(C1); (4)r(Na+) r(Cl-)。 解析:此题形式新颖,别致有趣。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观察图形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电子质量所占很小,得失对原子影响很小。那么钠原子和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的质量就几乎相等。半径要看清模型:氯原子的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大于氯原子半径,钠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 答案:(1)m(Na) ≈ m(Na+); (2)r(Cl) < r(Cl-); (3)r(Na) > r(C1); (4)r(Na+) < r(Cl-)。 十一、说明模型图示的微观意义 例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 ![]()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每3g物质Ⅰ与1g物质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物质Ⅲ B.每3个物质Ⅰ分子与1个物质Il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物质Ⅲ分子 C.每3万个物质Ⅰ分子与1万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万个物质Ⅲ分子 D.每3n个物质Ⅰ分子与n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n个物质Ⅲ分 解析:一个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除了能分析出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外,还能知道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由图示可知:物质Ⅰ、物质Il分子、物质Ⅲ分子个数比是3:1:2。只有符合这个结果的微粒数量都可以,所以BCD正确 。A错误的把粒子个数比等同于质量比,实际上质量还和每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系。、 答案:A。 十二、确定模型图示的构成 ![]() A.丙氨酸是由四种原子构成的 B.一个丙氨酸分子中质子数是89 C.丙氨酸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丙氨酸的化学式为C3H6O2N 解析: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记数以及科学的叙述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中考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好题。丙氨酸分子中的确有氢、碳、氧、氮四种原子,但正确的说法是丙氨酸是由丙氨酸分子构成,每个丙氨酸分子由四种原子构成。看图可知丙氨酸分子的化学式应该是C3H7O2N,一个丙氨酸分子中质子数是各个原子中子数之和,应该是44,丙氨酸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7就是2:1。 答案:C。 十三、计算质量、质量比 例 A物质常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把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和40 g的纯净物B在—定条件下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物质反应完时,可生成44g C物质和9 g D物质。 ![]() 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 。 ②A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解析:由模型可知:反应生成的C是二氧化碳,D是水,由生成44g 二氧化碳可计算出反应前有碳元素的质量是12g,氧元素质量是32g, 9 g 可计算出氢 元素质量是1g ,氧元素质量是8g。A的质量是44g +9 g —40 g=13g,A物质中有12g碳, 1g氢 。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1。 答案: 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13g ②A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1。 十四,化学反应模型图示的规律或结论 ![]() (1) 。 (2) 。 解析:化学反应的模型就是表示了一个化学反应的进行过程,所以只要和这个反应有关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它的结论,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其重要的部分。如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分子种类要变,原子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数目不变,每两个氧化汞分子分解生成一个氧分子和两个汞原子等。本题是开放性题,只要合理均可。 答案: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⑵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十五、完成模型、写出反应 ![]() (1)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 微粒(选填序号)。 A. ![]() ![]() ![]() (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写出符合该微观示意图的一个具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在密闭体系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均不变。反应有三个 ![]() ![]() ![]() ![]() 答案: (1)C (2)化合 (3)2H2+O2点燃2H2O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