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关注民生无穷期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关注民生无穷期
    河北 王金芳
    【热点综述
    所谓民生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到现在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摘自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关注民生无穷期。
    民生问题,任何时候都是热点。尤其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更会成为历史中考关注的重要问题。
    【教材链接
    一、中国古代史
    1.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2.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受人们的爱戴。
    3.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4.战国时儒家学派孟子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5.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6.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7.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8.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白渠,并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9.三国时期的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0.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1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伟大(“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戒奢侈,重视兴修水利。
    12.武则天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三、中国现代史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1953-1956年,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重大举措:
    ①政治协商制度;②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文艺。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1958-1964年,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民主法制也受到严重破坏。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5.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6.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7.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知识拓展
    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和平崛起道路等。
    【命题方向
    1.民本思想的考查: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各种角度多种方式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及相关人物。
    2.民生问题的考查:
    关注民生问题自古有之。古代统治者的轻徭薄赋、近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新中国关注民生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特别是政史综合测试的地区,结合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等时政热点,综合考查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或材料解析,或问题探究。
    历史上的救灾、抗灾事件和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属于国家关注民生的范畴。考试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存在问题的考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严重失误,在中考中从不回避,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融入其中。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黄帝陵              B. 炎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2.下图所示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3.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                 B.李冰                 C. 商鞅             D.李春
    4.中国古代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它的安流或泛滥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  汉武帝                        B.汉景帝  汉文帝
    C.汉武帝  汉明帝                        D.汉武帝  光武帝
    6.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A.王景            B.李冰              C.杜诗          D.郦道元
    7.唐太宗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思想源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8.2007 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是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9.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009年“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下面的老照片,纷纷推算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A.34               B.50                    C.55                D.60
    11.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3.观察右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49年至1959年粮食人均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 
    B.对外开放扩大  
    C.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大跃进
    14.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一五计划实施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16.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B.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17.“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小明的爸爸说:“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小明分辩“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完善。
    右图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中哪一方面的内容?
    A.教育保险           B.养老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1题10分,22题12分,23题16分,24题22分,共60分)
    21.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和谐社会是对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与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美称,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右图这位东方先哲──孔子,他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2分)
    (2)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2分)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2分)
    (3)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在位时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唐初的繁荣时代,史称什么?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2分)
    22.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说:“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把中央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和种粮地区的积极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4分)
    ⑵我国古代就重视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什么?(2分)唐代改进或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4分)
    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图二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材料二 
    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定、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自《一年时事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2分)该运动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24.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浩瀚中华文明,悠悠历史长河,不乏有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思想家、政治家。请找出其中两位,并说说他们的主张。(6分)
    (2)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试举出两位这样的统治者。(4分)
    (3)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什么?(4分)
    (6)根据以上回答,说明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A B B A C  6-10 A A B D C  11-15 A C A C B   16-20  C D D D D
    二、非选择题
    21.(1)提出“仁政”、主张“爱人”等。(2分)   (2)汉武帝,(2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3)“贞观之治”。 (2分)    (4)仁政、民本思想。(2分) 
    22.(1)①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4分)(2)《齐民要术》(4分);筒车、曲辕犁。(4分)(3)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分)
    23.(1)1950年土地改革;(2分)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4分)
    (2)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2分)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分)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美农村医疗机构(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4)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2分)
    24.(1)孔子:“仁政”的学说;孟子:民贵君轻;唐太宗:轻徭薄赋;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等。(要求写明思想家或政治家及其主张两例,6分)(2)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等(按要求写出两位即可得分,4分) (3)主张:平均地权。(2分)(4)问题: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4分)(5)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4分)(6)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2008年首届滦南名师。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