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经验 > 学习方法 >

【收藏】2019中考备考二十计

http://www.newdu.com 2019-04-15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考,说近不近,说远了不远了,对于初三的孩子来说,此时的你,需要的就是给自己增强信心和有效的方法,根据数百位中考状元们的经验总结分析,归纳出的这应考20计,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帮助的!加油!
    第1计:挖掘潜能。
    不管你现在情况怎样,你都要相信自己还有巨大的潜能。从现在到中考进步50名的大有人在,进步80名的也有可能。
    第2计:坚定意志。
    中考其实是看谁坚持到最后,谁就笑到最后。考生应全力以赴知难而进,战胜惰性提升意志。
    第3计:调好心态。
    心态决定成败,中考不仅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的竞争。考生应努力改变最近的不良心态。
    第4计:把握自我。
    复习时紧跟老师踏踏实实地复习没有错,但也要有自我意识:“我”如何适应老师的要求,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搞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如何在“合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独奏”。
    第5计:战胜自我。
    面对迎考复习的艰辛,面对解题的繁难,面对竞争的压力,面对多变的情绪,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海阔天空。
    第6计:每日做题。
    每日做些题目,让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形成模式识别能力。当然,做题的数量不能多,难度不宜大。
    第7计:一次成功。
    面对一道题(最好选择陌生的中档题)用心去做,看看能否一下子就理出思绪,一做就成功。一份试卷,若不能一次成功地解决几道题,就往往会因考试时间不够而造成“隐性失分”。
    第8计:讲求规范。
    建议考生找几道有评分标准的考题,认真做完,再对照评分标准,看看答题是否严密、规范、恰到好处。
    第9计:回到基础。
    一般说来,考前不宜攻难题,既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也没必要。要回到基础,把基础打扎实,在考试时才能做到“基础分一分不丢”。
    第10计: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
    第11计:激活思维。
    可以找一些题,只想思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不必具体详解)再对照解答,检验自己的思路。这样做,有利于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的解题方向。
    第12计:勤于总结。
    应当把每一次练习当成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一次机会。题是做不完的,关键在于打好基础,勤于总结,寻找规律,一通百通。
    第13计:适度平静。
    平时个性张扬的学生,在张扬的前提下,可稍微平静一些;平时内向的学生,在平静中可略张扬一些。一定压力下的平静是中考超水平发挥的必要条件。
    第14计:适度自信。
    大考临近,我常对考生说:“这里必须拒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弱都无济于事。”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失去信心,必然导致失败。
    第15计:适度动机。
    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都不利于考试;适度动机,效率最高。期望值过高,容易导致考生紧张、忧郁、恐惧等情绪,进而造成考试的失败。
    第16计:适度运动。
    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运动运动,可以缓解紧张的神经,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
    第17计:适度交流。
    同龄人一起迎考,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适度交流、沟通感情十分重要。同学之情对增强信心、减缓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考前时间宝贵,切不可“长谈”。除了和同学交流外,还可与家长、亲友交流。
    第18计:充分准备。
    认真做好考前的复习和准备工作,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做到胸有成竹,心中不慌。
    第19计:处变不惊。
    训练自己在面对变化的问题或困难时,能冷静地分析、判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试题的难易,要有“人难我难,我不怕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的心态。
    第20计:防止过度疲劳。
    不搞疲劳战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人睡眠不足,容易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初三是一定会比初一初二累点的,但绝对也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加油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