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15年中考修辞方法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09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5·北京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        )
    A.远交近攻   顺手牵羊   反客为主        B.围魏救赵   以逸待劳   偷梁换柱
    C.打草惊蛇   浑水摸鱼   调虎离山        D.暗度陈仓   金蝉脱壳   欲擒故纵
    【答案】C
    【2015·重庆A卷】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 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舍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赞美之情。)
    【答案】)B(“我”是因对土地爱得深沉而“常含泪水”,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15·四川省南充卷】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地活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这棵大树所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体现了老城暖和安适的特点。)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可悲的厚障壁”形象地表达出“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答案】A
    【2015·四川省宜宾卷】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排比)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比喻、对偶)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
    【答案】B(A没有排比,C反问,D象征不是修辞方法)
    【2015·辽宁省丹东卷】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⑴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⑵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⑶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⑷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B.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D.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答案】B
    【2015·湖南省常德卷】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山米感到像犯了罪似的,赶紧说道:“我只是在找玉米罢了。”(《山米与白鹤》)
    B.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石榴》)
    C.一座玻璃的峻岭映照出金属和水泥的悬崖绝壁,也映照出朵朵白云。(《走进纽约》)
    D.孤注一掷的滑铁卢搏斗正在连行,炮弹便是投下来的铁色子。(《滑铁卢之战》)
    【答案】A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