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2013年中考综合实践题及答案(二)

http://www.newdu.com 2019-05-10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综合实践(二)
    6. 【2013·湖南长沙】
    2013年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2分)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                                    。
    (2)【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现状调查表
    

    调查项目    学段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2分)
    (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4分)
    ①向校长提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向同学提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示例: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读书让思维变得缜密
    (2)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①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②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书籍入手。
    7. 【2013·江苏南京】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观光线。它从中山码头出发,沿着“中山大道”行驶,直到中山陵。乘客可以观赏沿途的民国建筑和车厢内的民国老照片,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34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博爱线”将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点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 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线路名称
    

    游览内容
    

    发车地点
    

    往返时间
    

    石塘人家线
    

    游古村落,赏竹海,体验怪坡
    

    国展中心南门对面(可乘2路、17路等公交车前往
    

    发车:9:00
    
    返程:14:00
    
    (每周六、周日)
    

    世凹桃源线
    

    亲历农事,种植桃树,观赏桃花
    

    汤山线
    

    参观茶坊等七坊,了解农副产品工艺流程
    

    溧水傅家边线
    

    览山凹村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
    

    高淳慢城线
    

    游览“国际慢城”,漫步千亩竹海,体验慢生活
    

    六合竹镇线
    

    游桃花岛和大泉村黑松林,采摘果实
    

    ①你为34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2分)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博爱线”!让我们一起领略民国风情,感受南京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②你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2分)
    ③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2分)C
    ②(2分)示例:我觉得用南京话报站好,能让外地游客深度感受南京。再说还有普通话报站,外地人不会坐过站。
    ③(4分)示例:周六下午,乘坐34路公交车,这样可以一路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到底站后游览中山陵。周日,乘坐“高淳慢城线”直通车去游览“国际慢城”,漫步千亩竹海。返程后在国展中心顺便乘坐2路车,听听地道的南京话。
    8. 【2013·江苏盐城】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
    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
    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摘自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2分)
    (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
    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2分)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答案】
    (1)示例一: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
    高自身品德修养。
    示例二: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3升)
    观点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
    (2)示倒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盛到无比自豪.
    示例二: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2分)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2分)
    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以工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2分)扣住本质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9. 【2013·辽宁沈阳】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
    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语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
    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2)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依照所给句子的形式,仿写一句话。(2分)
    【备选成语】锲而不舍  雪中送炭  不耻下问  众志成城
    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推进器。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种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成语和文化关系密切。
    (2)答案示例: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