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一) 【2016·上海卷】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2分)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答案】 1.身上衣裳 口中食 2.C(2分) A(1分) 【2016·浙江省杭州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______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___ 时节的景象。(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答:________ 【答案】 (1)春天;秋天。(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2016·浙江省宁波卷】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 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 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 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3分)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案】 1. 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3分,每空1分) 2.【示例】《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2分,各1分) 【2016·浙江省温州卷】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 【答案】【A】(4分)“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事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B】(4分)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016·浙江省湖州卷】 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 和____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2分) 答:________ 【答案】1.柔美的杨柳 红艳的海棠 评分标准:共2分,各1分。2.示例1:“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杂品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梆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悄不自禁。)示例2:“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示例3:“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4:“ 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示例5:“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许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6·浙江省舟山卷】 江上(5分)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2.答案示例 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來。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巳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 每年也可以欣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2016·浙江省丽水卷】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2016·浙江省衢州卷】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3分)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 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貼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換,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則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2016·浙江省台州卷】 (一)(4分) 若耶溪上① [南宋]陆 游 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存场:村庄耕种的产地。③菰(g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可以。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抒发了诗人愉悦之情。诗人面对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家乡的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示例二: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诗歌中的“霜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4分,简述理由时结合景物2分,结合人事2分。有其它看法的,理由充分亦可) 【2016·福建省福州卷】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3分)月亮(1分)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6·福建省三明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_______的五言律诗。(2分)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2分)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2.(3分)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2016·福建省龙岩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每点 1分,共4分) 【2016·山东省济南卷】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1) 、树阴满地、 (2)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的(3)_______________心情。(3 分)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3 分) 【答案】 1.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 2.透:穿透。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2016·山东省淄博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答案】D 【解析】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 【2016·山东省东营卷】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別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別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评分: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颍別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別”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粱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別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中“写法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一:用同“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或用“系”宇,不仅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颍而贴切,语言二:运用修辞。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別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或“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其它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16·山东省烟台卷】 阅读诗句,完成后面各题。(5分) 诗句一: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 诗句二: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依据示例,分析加点意向的内涵,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2分)
(2)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40字左右)(3分) 答: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参考答案:借助“起跑线”这一意象,写出了祖国开始发展,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抒发了作者欣喜(激动、赞美等)之情。(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 ⑵略(评分:3分。选取的形象恰当1分.表达“依依不舍”之情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2016·山东省潍坊卷】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 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 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 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1分)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1分) 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世的节操的礼赞。(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