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 由于格式问题,部分试题会存在乱码的现象,请考生点击全屏查看! 一、单选题 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 ![]() C. ![]() ![]() ![]() 2.下列场所中,不应张贴 ![]() A. 化学实验室 B. 加油站 C. 煤矿工地 D. 面粉厂 3.下列措施能治理相关环境问题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4.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8H2 ![]() ![]()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 用10mL的量筒量取6mL水 B. 用湿毛巾包裹加热后的试管以便快速降温 C. 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 ![]() 6.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2O2N表示两个二氧化氮分子 ![]() C. Al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 7.“如图”中有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中除了粘土外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 C. ③的作用是保护木材并且使铅笔外观更美 ![]() 8.为快速验证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如图所示实验,若要观察到显著的实验现象差异,所用液体是( ) ![]() A. 蒸馏水 B. 稀盐酸 C. 硫酸锌溶液 D. 食盐水 9.要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总结,下表归纳的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0.如下图的实验设计与其对应实验目相符的是( ) A. 只可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 ![]() ![]() ![]() C. 可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 ![]() 1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性物质,吸附可除去水中可溶性物质,因此自来水厂通过过滤和吸附就可以得到纯水 ![]() C. 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因此在化合物中凡是显正价的一定是金属元素 ![]() 12.2017年5月18日中国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化学式CH4•8H2O),遇火即可燃烧且热值高,是一种环保高效新能源,以下关于可燃冰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燃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 B. “可燃冰”在空气中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8H2O+2O2 ![]() C. “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资源 ![]() 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O2⇌CO2的相互转化,可有多种途径 ![]() C. 把铁制品浸泡在水中与空气隔绝可防止其生锈 ![]() 14.下列图象能符合题意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15.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填空: (1)金刚石常用做钻头材料,因为它具________的性质。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写出一种化石燃料的名称________。 (4)举出一个生活中用过滤原理的实例:________。 16.如下图中a是无铅焊锡线,焊锡是锡和铜的合金。b是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c是某同学画的关于锡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 ![]() (1)分别将焊锡和锡熔化,需要温度更高的是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看,铜和锡都是由________ 构成的。 (3)b中X=________;c中错误的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三、简答题 17.有人在冬天外出烧烤后,把仍有木炭及火星的烧烤炉放在汽车的车尾箱,结果开车不到30分钟,车上的人都感到不适并伴有中毒迹象,经检查发现原来是车尾箱内的烧烤炉中的炭“死灰复燃”。 请回答: (1)烧烤炉中的炭“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________,导致中毒的物质是________。 (2)车尾箱内存放的灭火器最好是_____(填字母) A. 水基型灭火器 ![]() ![]() 18.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用玻璃杯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 C. 该方法能准确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3)活动3:把玻璃杯扣住高低两只燃烧的蜡烛,现象是________(填序号) A.两只蜡烛同时熄灭 B.高的蜡烛先熄灭 C.低的蜡烛先熄灭 D.蜡烛不会熄灭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9.如下图,分别往A、B两支大试管中加入少量红墨水,其中试管A加入少量的活性炭,振荡,再分别往试管中加入一大团棉花(棉花的量以塞紧试管为宜),用玻璃棒把棉花轻轻推入至试管底部。 ![]() (1)没放棉花前,A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 (2)放棉花后,A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 (3)若只做A试管实验则实验结论不严谨,原因是________ 五、推断题 20.如下图是一个“珠漏“,A首先漏下,A﹣F分别代表6种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氧气、木炭、碳的某种氧化物、铁、氧化铁、硝酸银。 ![]() 珠子漏下的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第一个漏下; ②先漏下的珠子带动下一颗相互间能反应的珠子漏下,从而实现按A﹣B﹣C﹣D﹣E﹣F的顺序漏下。 (1)请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 (2)“碳的某种氧化物”是________,它是A~F中的________。 (3)请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1.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Fe2(SO4)3、FeSO4 CuSO4和硫酸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制取碳酸亚铁并回收铜。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Fe2(SO4)3与铁可发生如下反应:Fe2(SO4)3+Fe=3FeSO4 FeCO3沉淀焙烧的反应方程式:FeCO3 ![]() ![]() (1)步骤I加入过童的金属X后发生________个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属于________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2)过滤是重要的实验手段,在此流程中需要用到过滤操作的是步骤________ (填Ⅰ~Ⅲ)。 (3)金属A中的成分有________,步骤III可以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得到铜,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化学方法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 (4)FeCO3沉淀隔绝空气进行“焙烧”制得还原铁粉的过程是FeCO3 ![]() ![]() 六、实验题 22.结合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甲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并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___(填字母) 进行组装,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3)乙同学在实验中误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对比________,他认定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明显比甲同学的快,原因是________。 (4)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没有块状大理石,只有粉末状碳酸钠,为了控制反应速度,可选上述装置中的________(填字母)作为发生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若选择G装置,则由________端通入气体,检验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为________。 七、综合题 23.为了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氧气,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这套装置。
(2)【拓展与思考】 ①从步骤②开始E中液面开始下降的原因: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 八、计算题 24.西红柿是营养极为丰富的食物,它含有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效的营养素一番茄红素(C40H56).如图是某牌子番茄红素胶囊的说明,请回答: (1)番茄红素含有________种元素,各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每个番茄红素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原子核; (2)若某健康成年人正在通过食用该胶囊来补充番茄红素,则她每天服用的番茄红素质量为________。 ![]() 25.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他们取9克石灰石于烧杯中并慢慢加入盐酸,测得反应过程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石灰石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是________g (2)通过计算求所用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以及生成二氧化碳质量________、________(该结果精确到0.1g) (3)当加入________克盐酸时,反应恰好停止。 (4)根据以上数据画出产生的气体与加入的盐酸质量的关系图________。 2018佛山市中考化学压轴冲刺试题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篝火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制蒸馏水的过程中,酒精灯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高炉炼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答案】A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煤矿矿井内的空气中分别混有可燃的面粉粉尘、汽油蒸汽、瓦斯气体,为防止引燃混合气体、粉尘发生爆炸,要张贴“严禁烟火”标志。化学实验室不必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故答案为:A. 【分析】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3.【答案】D 【考点】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解答】A、使用无铅汽油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使用无磷洗衣粉不能缓解雾霾天气,B不符合题意; C、加高工厂排气的烟囱不能减少酸雨的形成,C不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能治理沙尘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温室效应是由二氧化碳气体引起的; B、雾霾是由可吸入性颗粒等污染物造成的; C、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等气体引起的; 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的治理沙尘暴. 4.【答案】D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 B、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乙烯不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中氢气有剩余,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 5.【答案】A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一次量完,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A符合题意; B、加热后的试管遇水可能会发生炸裂,不能用湿毛巾包裹加热后的试管,B不符合题意;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C不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用150mL酒精和50mL水配制的医用消毒酒精体积小于200mL,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量筒量程选择必须符合: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B、加热后的试管遇水可能会发生炸裂;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只能能准确到0.1g; D、分子间有间隔,进行分析判断. 6.【答案】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两个二氧化氮分子表示为2NO2 , A不符合题意; B、2Fe2+表示两个亚铁离子,B符合题意; C、Al3+表示铝离子,C不符合题意; D、C60表示一个C60分子含有60个碳原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二氧化氮的分子式为NO2 , 在其分子式前加上数字表示分子数; B、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前加上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C、在元素的右上角的数字和符号表示的元素的化合价; D、C60表示一个C60分子含有60个碳原子. 7.【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A、铅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制成的,其中不含有铅,A不符合题意; B、木材干馏可变成木炭,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涂漆的作用是保护木材并且使铅笔外观更美,C符合题意; D、合金和橡皮属于混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铅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制成的; B、木材干馏可变成木炭,属于化学变化; C、涂漆可使外观更美观; D、合金和橡皮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8.【答案】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将铁、铜两种金属分别浸泡在蒸馏水中,均无明显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将铁、铜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铁,无明显变化的是铜,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铁>铜,B符合题意; C、铁、铜都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均无明显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将铁、铜两种金属分别浸泡在食盐水中,短时间均无明显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9.【答案】C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硬水与软水,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解析】【解答】A、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会引起火灾,A不符合题意; B、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B不符合题意; C、H2作填充气球的气体是因为它的密度小,N2可作保护气是因为它化学性质稳定,C符合题意; D、干冰属于化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酒精灯要用火柴取点燃;, B、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氢气密度小,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D、河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化合物. 10.【答案】B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不仅证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还能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向一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石灰水,根据现象可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哪个更高,B符合题意; C、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实验现象为A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但氨水与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不可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C不符合题意; D、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可用于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自身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11.【答案】D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解析】【解答】A、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性物质,吸附可除去水中可溶性物质,但自来水厂通过过滤和吸附不能得到纯水,A不符合题意; B、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作用,但人类不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生活,B不符合题意; C、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但在化合物中凡是显正价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因此水电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自来水厂通过过滤和吸附不可以得到纯水; B、人类不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生活; C、在化合物中凡是显正价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 12.【答案】C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A.由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8H2O,则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8×(1×2+16)=160,A符合题意; B.可燃冰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8H2O+2O2 ![]() C.可燃冰是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的,属不可再生能源,C不符合题意; D.可燃冰储量大、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燃冰”的发现能减缓三大化石燃料的使用压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和; B.可燃冰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可燃冰的形成时间很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D.可燃冰储量大、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大量的热,可以替代化石燃料. 13.【答案】B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A、初中化学中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有多种途径,例如木炭燃烧、甲烷燃烧等,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只有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把锌和铁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即可判断其金属活动,B符合题意; C、水中溶有较少的氧气,把铁制品浸泡在水中不能与空气隔绝防止其生锈,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可以通过点燃的方式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一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只有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 B、把锌和铁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即可判断其金属活动; C、铁和氧气与水直接接触时容易生锈;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4.【答案】B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稍微加热就会产生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氧气质量不再改变,B符合题意;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相等,C不符合题意; D、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会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C、相同质量的盐酸含有的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两种固体生成了一种固体和一种气体; 二、填空题 15.【答案】(1)硬度大 (2)Al2O3 (3)天然气 (4)茶叶杯中的纱网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金刚石可用做钻头,因为金刚石硬度大;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3)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4)茶叶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水是液体,茶叶杯中的纱网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是利用过滤的原理. 故答案为:(1)硬度大;(2)Al2O3;(3)天然气;(4)茶叶杯中的纱网.【分析】(1)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 (3)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和天然气; (4)过滤是将固液分离的操作. 16.【答案】(1)锡 (2)原子 (3)4;元素符号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一般情况下,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熔点低,所以答案为:锡; (2)从微观角度看,铜和锡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b中原子的质子数为50,所以其电子数也为50,则X=50﹣2﹣8﹣18﹣18=4;根据锡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锡的原子序数为50,元素符号为Sn,所以c中元素符号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1)锡;(2)原子;(3)4;元素符号.【分析】(1)合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熔点低、机械强度大; (2)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 (3)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三、简答题 17.【答案】(1)木炭与火星接触,温度慢慢升高,当达到木炭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一氧化碳 (2)B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1)烧烤炉中的炭“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木炭与火星接触,温度慢慢升高,当达到木炭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就会复燃,碳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 (2)水基型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水溶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有一定的腐蚀性,干粉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可燃物引起的失火,没有腐蚀性,这样不会导致车上的线路等被腐蚀,适于车上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精密仪器、贵重设备. 故答案为:(1)木炭与火星接触,温度慢慢升高,当达到木炭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一氧化碳;(2)B. 【分析】(1)可燃物与氧气或者空气直接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会发生燃烧;一氧化碳有毒; (2)水基型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水溶性液体,干粉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可燃物引起的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精密仪器、贵重设备. 18.【答案】(1)小于 (2)A,B (3)B;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较小,积聚在烧杯顶部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蜡烛燃烧是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A、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可观察到蜡烛熄灭,A符合题意; B、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水的高度增加,B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变化不大,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不符合题意; D、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可观察到蜡烛熄灭,D不符合题意; (3)把玻璃杯扣住高低两只燃烧的蜡烛,现象是高的蜡烛先熄灭. 故答案为:(1)小于;(2)AB;(3)B;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较小,积聚在烧杯顶部. 【分析】(1)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蜡烛燃烧会消耗掉杯内上方的氧气,使其内部压强减小;当玻璃杯内压强较小时,杯内水面上升,杯内压强较大时,杯内水面下降; (3)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较小,积聚在烧杯顶部,二氧化碳自身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四、科学探究题 19.【答案】(1)红色变为无色 (2)溶液为无色;溶液为红色;对比 (3)无法证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没放棉花前,A试管中的现象是由红色变为无色; (2)放棉花后,A试管中的现象是溶液为无色,B试管中的现象是溶液为红色,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说明棉花无吸附性,棉花的作用是对比; (3)若只做A试管实验则实验结论不严谨,原因是无法证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故答案为:(1)红色变为无色;(2)溶液为无色;溶液为红色;对比;(3)无法证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2)根据题中信息及棉花的作用分析解答即可; (3)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棉花无吸附性. 五、推断题 20.【答案】(1)AgNO3;Fe2O3 (2)CO;D (3)2AgNO3+Fe=Fe(NO3)2+2Ag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A是AgNO3 , E是Fe2O3; (2)“碳的某种氧化物”是:CO,它是A~F中的D; (3)A与B的反应是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2AgNO3+Fe=Fe(NO3)2+2Ag. 故答案为:(1)AgNO3 , Fe2O3;(2)CO;D;(3)2AgNO3+Fe=Fe(NO3)2+2Ag. 【分析】A首先漏下,A﹣F分别代表6种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氧气、木炭、碳的某种氧化物、铁、氧化铁、硝酸银,珠子漏下的规律:①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第一个漏下;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木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硝酸银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0. 21.【答案】(1)3;置换 (2)Ⅰ、Ⅱ (3)铁、铜;Fe+CuSO4=FeSO4+Cu (4)Fe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由图示和题意可知,步骤I加入过量的金属X是铁,铁可以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还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还可以与硫酸铁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共发生3个反应; (2)由图示可知,在此流程中需要用到过滤操作的是步骤是Ⅰ、Ⅱ; (3)由图示可知,金属A中的成分有过量的铁和生成的铜两种;步骤III用化学方法得到铜,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反应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4)“焙烧”过程中FeCO3 ![]() ![]() 故答案为:(1)3;置换;(2)Ⅰ、Ⅱ;(3)铁、铜;Fe+CuSO4=FeSO4+Cu;(4)Fe.【分析】(1)由题可知,步骤I加入过童的金属X是铁,铁可以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还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还可以与硫酸铁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2)过滤是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操作;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将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焙烧”过程中FeCO3 ![]() ![]() 六、实验题 22.【答案】(1)酒精灯;铁架台 (2)AF;2KClO3 ![]() (3)产生气泡的快慢;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能够产生氧气,并且产生的二氧化锰可以用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4)B;b;把燃烧的木条放在a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1)①是酒精灯,②是铁架台;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F装置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ClO3 ![]() (3)乙同学在实验中误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对比产生气泡的快慢,他认定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明显比甲同学的快,原因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能够产生氧气,并且产生的二氧化锰可以用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4)为了控制反应速度,可选上述装置中的B作为发生装置,这是因为B装置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若选择G装置,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由b端通入气体;检验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为:把燃烧的木条放在a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故答案为:(1)酒精灯;铁架台;(2)AF;2KClO3 ![]()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解答即可;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选择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难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要得到较为纯净的气体,要用排水法收集; (3)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可以用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用排水法收集时,通过气泡产生的速率可以得知产生氧气的快慢; (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选择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溶于水,据此可选择收集装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据此可验满. 七、综合题 23.【答案】(1)逐渐变成黑色;除去混合气中的氧气;CO2+Ca(OH)2=CaCO3↓+H2O;CO2+C ![]() ![]() (2)E装置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不需要,因为过量一氧化碳已收集在D中,并没有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污染。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1)①在加热的条件下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以现象是逐渐变成黑色;A硬质玻璃管中铜粉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②在B硬质玻璃管中,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 ![]() ![]() (2)【拓展与思考】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难溶于水,所以步骤②开始E中液面开始下降的原因:E装置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②该装置不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因为过量一氧化碳已收集在D中,并没有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1)逐渐变成黑色;除去混合气中的氧气;CO2+Ca(OH)2=CaCO3↓+H2O;CO2+C ![]() ![]() 【分析】(1)①氧气和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②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因此木炭粉减少,过量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同时D装置中液体被进入没有反应的气体压出D装置进入E;碳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④停止通入混合气体,并用止水夹夹紧进气口,熄灭A,B,C处的酒精灯和酒精喷灯,C中气压减小,E中的液体倒吸; (2)①二氧化碳水域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难溶于水; ②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一氧化碳不会进入到空气中. 八、计算题 24.【答案】(1)2;60:7;96 (2)20mg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解析】【解答】(1)番茄红素含有2种元素,各元素质量比为(12×40):(1×56)=60:7;每个番茄红素分子中含有40+56=96个原子核; (2)她每天服用的番茄红素质量为500mg×1×2×2%=20mg. 故答案为:(1)2;60:7;96;(2)20mg.【分析】(1)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2)用一粒番茄红素胶囊的质量乘以1再乘以服用次数2,再乘以其质量分数即可即可解答. 25.【答案】(1)1.8g (2)80.0%;3.2g (3)24克 (4) ![]()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杂质的质量为1.8g,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9g﹣1.8g=7.2g; (2)所用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x≈3.2g; (3)由图可以看出消耗3g的碳酸钙对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10g,进而求算7.2g碳酸钙对应的稀盐酸的质量7.2g× ![]() (4)根据以上数据画出产生的气体与加入的盐酸质量的关系图为 ![]() 故答案为:(1) 1.8g;(2)80.0%;3.2g;(3)24克;(4) ![]() 【分析】图像题需要根据图像的起点、折点、拐点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