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2017-2018抚州市崇仁一中八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精编解析版) 由于版式的问题,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现象,为了方便您的阅读请点击全屏查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的. 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3.上初三的王宁同学今年15岁了,身高17.2.(请填写合适的单位)他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则他骑自行车上学所需的时间为分钟. 4.乐音有三个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很大;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这主要是根据来判断的. 5.“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涛声是通过传到人耳的. 6.在元旦文艺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然后小明又用更大的力弹奏电吉他.这样又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7.甲、乙两物体同向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以甲为参照,乙向(“前”或“后”)运动. 8.用下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 9.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的交通标志牌,标 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司机从看到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北京匀速行驶最快要h. ![]() 10.你自己吃脆饼时,别人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你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别人听到的声音靠传播. 二、选择题(共26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17、18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就能听到声音 C.发声的音叉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说明物件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D.物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12.2008年8月将在我国的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以你在体育课中的经验估计,奥运会百米赛跑运动员的速度大小应该在() A.lm/s左右 B.2m/s左右 C.4m/s左右 D.10m/s左右 13.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14.从图中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 C.两车都运动 D.两车都静止 15.如图所示,在新型汽车的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流动的空气)高速迎面吹来,真实地模拟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运动的情形.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 B.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是运动的 C.风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 D.风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16.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该是() A.cm B.km C.m D.mm 17.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A.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把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18.请根据图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船向右运动,乙船静止 B.甲船向右运动,乙船向左运动 C.甲船静止,乙船向左运动 D.甲船向左运动,乙船向左运动 三.简答与计算题(19题5分,20题6分,21题7分,22题8分共26分)提示: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格式,公式,单位. 19.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打了一个瞌睡,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那么: (1) 你认为在这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2) 而有人认为“兔子比乌龟跑得快”,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并说出理由. ![]() 20.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路程为288km,一辆小车以72km/h的平均速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又以144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完后一半路程.求: (1)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所需的时间是多少h? (2)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1.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它的探测系统将所获得的数据送到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并显示.如图是测量船利用超声测位仪测定海深的示意图.测量中,探测系统向海底发射声波,0.4秒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回声,求海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900m/s. ![]() 22.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桥,已知桥长1.6km,整列车通过桥的时间是1分钟,求该列车的速度? 四、实验题(每题7分,共28分) 23.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其分度值是,该物体的长度为cm.A、B两把刻度尺精确度更高. ![]() 24.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h,经过的路程是km. ![]() 25.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观察甲、乙、丙车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 (1)观察分析图C丙车图象可知,丙车在AB段处于 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象,在前5s内 车运动的较快,它的速度是 m/s. (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运动图象,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26.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 (1)金属片的作用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时造成的误差;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选填“大”或“小”);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27.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2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3)在验证猜想二时,小明应该控制琴弦的相同,而不同,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实验. 2017-2018抚州市崇仁一中八年级物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m ,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的 运动快慢 . 【考点】64:长度的测量;68: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根据对长度单位、以及速度物理意义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 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故答案为:m; 运动快慢. 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答案为:船;山. 3.上初三的王宁同学今年15岁了,身高17.2 dm .(请填写合适的单位)他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则他骑自行车上学所需的时间为 5 分钟.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实际估计学生的身高; (2)利用公式t= ![]() 【解答】解:1m=10dm,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7m左右,结合单位前的数字17.2,可知单位应该填dm; 因为v= ![]() 所以他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是:t= ![]() ![]() 故答案为:dm;5. 4.乐音有三个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响度 很大;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这主要是根据 音色 来判断的. 【考点】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慢,音调越低;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与材料决定的. 【解答】解: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新花盆存在裂缝,其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敲击时其发声的音色就会有不同,可根据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由裂缝.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5.“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涛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人耳的.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解答】解:涛声喧哗是水振动造成的,由此可知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形成听觉;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6.在元旦文艺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然后小明又用更大的力弹奏电吉他.这样又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响度 .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用手指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又用更大的力弹奏电吉他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7.甲、乙两物体同向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9:2 .以甲为参照,乙向 后 (“前”或“后”)运动.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路程关系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2)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判断. 【解答】解: 因为v= ![]() 所以,甲乙速度之比: v甲:v乙= ![]() ![]() ![]() ![]() 计算可知,v甲>v乙, 所以以甲为参照,乙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9:2;后. 8.用下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5.22cm . ![]()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的读数要求: (1)会认:即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2)会读: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字外,还应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的数字 (3)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 【解答】解:最小刻度值为1mm,L=7.22cm﹣2.00cm=5.22cm; 故答案为:1mm,5.22cm. 9.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的交通标志牌,标 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司机从看到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北京匀速行驶最快要 1.5 h. ![]()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交通标志牌“40”是限速的标志,速度不能超过40km/h, 已知速度和到北京的距离,根据公式t= ![]() 【解答】解: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由v= ![]() ![]() ![]() 故答案为: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1.5. 10.你自己吃脆饼时,别人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你听到的声音是靠 固体 传播,别人听到的声音靠 空气 传播. 【考点】9A: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失聪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故答案为:固体;空气. 二、选择题(共26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17、18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就能听到声音 C.发声的音叉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说明物件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D.物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考点】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A、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B、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固体中传播一般较快,气体中传播一般较慢; B、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大声说话依然是听不到声音的; C、发声的音叉我们看不到振动是因为音叉振动的幅度太小了; D、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故选D. 12.2008年8月将在我国的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以你在体育课中的经验估计,奥运会百米赛跑运动员的速度大小应该在() A.lm/s左右 B.2m/s左右 C.4m/s左右 D.10m/s左右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先要知道你在体育测试中百米的运动时间,然后根据v= ![]() 【解答】解:学生在体育测试中百米的成绩约为12s左右,速度 ![]() 奥运会运动员要比学生跑的快一些,约为10m/s左右. 故选D. 13.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1)由甲图可知: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从图象来看,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由 ![]() 因此可知物体做匀速运动. ![]() (2)由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由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3m/s. (4)由丁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v=5m/s. 故选B. 14.从图中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 C.两车都运动 D.两车都静止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以公路牌(70km)为参照物时,卡车与公路牌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卡车是运动的; 轿车与公路牌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轿车是静止的;所以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故选A. 15.如图所示,在新型汽车的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流动的空气)高速迎面吹来,真实地模拟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运动的情形.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 B.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是运动的 C.风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 D.风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其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A、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洞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汽车模型相对于风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 C、风相对于风洞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风相对于地面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16.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该是() A.cm B.km C.m D.mm 【考点】63:长度的估测.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中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5.10cm左右. 故选A. 17.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A.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把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18.请根据图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船向右运动,乙船静止 B.甲船向右运动,乙船向左运动 C.甲船静止,乙船向左运动 D.甲船向左运动,乙船向左运动 【考点】51:机械运动. 【分析】图中楼房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子向左飘,说明此时有向左吹的风. 甲船上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左; 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刮向左; 三是甲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左. 对于乙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船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乙船向左运动. 【解答】解: 因为楼房上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旗帜的飘动方向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甲船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左;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刮向左;三是甲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左. 如果乙船静止不动,那么旗帜的方向应该和楼房上旗子方向相同,而现在的旗帜的方向明显和楼房上旗子方向相反,如果乙船向右运动,旗帜只会更加向左飘动.所以,乙船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图中旗帜向右飘动的情况. 故选BCD. 三.简答与计算题(19题5分,20题6分,21题7分,22题8分共26分)提示: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格式,公式,单位. 19.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打了一个瞌睡,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那么: (1) 你认为在这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2) 而有人认为“兔子比乌龟跑得快”,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并说出理由. ![]()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68: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功的平均快慢程度,要计算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运动物体在哪段时间内和哪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用物体通过整个路段的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 严格来说,要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在特定的路程或特定的时间段. 【解答】答:(1)兔子和乌龟的运动路程是相同的,乌龟先到达了终点说明乌龟所用的时间比较短,根据 ![]() (2)“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这种说法严格来说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特定的路程和时间. 20.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路程为288km,一辆小车以72km/h的平均速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又以144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完后一半路程.求: (1)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所需的时间是多少h? (2)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根据v= ![]() (2)根据v= ![]() 【解答】解: (1)根据v= ![]() 前一半路程的时间t1= ![]() ![]() 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 ![]() ![]() 总时间t=t1+t2=2h+1h=3h; (2)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平均速度: v= ![]() ![]() 答:(1)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所需的时间是3h; (2)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平均速度是96km/h. 21.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它的探测系统将所获得的数据送到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并显示.如图是测量船利用超声测位仪测定海深的示意图.测量中,探测系统向海底发射声波,0.4秒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回声,求海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900m/s. ![]() 【考点】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底的深度. 【解答】解: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 ![]() 由v= ![]() h=vt=1900m/s×0.2s=380m. 答:海的深度为380m. 22.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桥,已知桥长1.6km,整列车通过桥的时间是1分钟,求该列车的速度? 【考点】6A:速度的计算. 【分析】列车过桥时,列车完全通过桥时的距离关系是:前进距离=列车长+桥长,利用速度公式v= ![]() 【解答】解: 整列车通过桥时,火车行驶的路程s=L火车+L桥=200m+1600m=1800m, 列车的速度为:v= ![]() ![]() 答:列车的行驶速度是30m/s. 四、实验题(每题7分,共28分) 23.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A 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1mm ,该物体的长度为 2.20 cm.A、B两把刻度尺 A 精确度更高. ![]()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看: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损坏; (2)放:放正尺的位置,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答】解:(1)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A刻度尺放置正确; (2)A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10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 (3)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A物体的长度为2.20cm; (4)B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5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2mm; 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的分度值小,B的分度值大,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精度越高,因此A的测量精度高. 故答案为:A;1mm;2.20;A. 24.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80km/h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0.5 h,经过的路程是 40 km. ![]()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图中给出的是速度表,故可直接进行读数,得到汽车的速度;由两图中的里程数可以求得物体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时间. 【解答】解:由图知,汽车的速度为80km/h; 甲图中汽车行驶里程为:13561km,乙图中行驶里程为:13601km, 则物体行驶的距离为:s=13601km﹣13561km=40km. 则t= ![]() ![]() 故答案为:80km/h;0.5;40. 25.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观察甲、乙、丙车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 (1)观察分析图C丙车图象可知,丙车在AB段处于 静止 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象,在前5s内 乙 车运动的较快,它的速度是 3 m/s. (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运动图象,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甲或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6A:速度的计算. 【分析】图象是形象描述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常用工具,也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也能使动态变化过程更为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恰当的表达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解答】解:(1)观察图象可知,丙车在10﹣15s这个时间段内经过的路程始终为20m, 所以可判断丙车在AB段处于静止状态; (2)观察图象可知,前5s内甲车和丙车在经过的路程都是10m,乙车经过的路程是15m, 所以乙车运动的较快; v= ![]() ![]() (3)观察图象可知,甲或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可以得出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静止;(2)乙;3;(3)甲或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6.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 (1)金属片的作用是 便于测量时间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 减小测量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0 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 变大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小车放在斜面上就可以自主的由静止变为运动,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计时;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根据v= ![]()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5)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解答】解:(1)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计时;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 ![]() (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 ![]() (5)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故答案为:(1)便于测量时间;(2)减小测量时间;(3)25.0;(4)小;(5)变大. 27.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2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A 、 B 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55 . (3)在验证猜想二时,小明应该控制琴弦的 材料、横截面积 相同,而 长度 不同,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实验.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解答】解: (1)为验证猜想一,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 (2)如果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琴弦的材料不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 (3)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C进行研究. 故答案为:(1)A;B;(2)55;(3)材料、横截面积;长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