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邯郸市中考物理压轴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30℃ B.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0.6m C.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150g D.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0.1s 2.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十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太阳 B.地球 C.“神舟十号” D.“天宫一号” 3.(邯郸中考物理)百米赛跑时,运动员在前50m用了8s,后50m用了6s,则运动员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3.57m/s B.8.3m/s C.7.14m/s D.6.25m/s 4.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来控制噪声的 B.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C.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 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冰雪熔化了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6.如图是关于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 ![]() ![]() ![]() 7.航天器外壳要轻巧耐高温,航天器外壳材料应具有的特性是( ) A.密度大、熔点高 B.密度小、熔点高 C.密度大、熔点低 D.密度小、熔点低 8.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正确的是( ) ![]() A.两同学在0~15s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C.在0~20s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0~15s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处相遇 9.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A.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B.积水干涸 C.滴水成冰 D.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10.小丽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 D.第1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1(邯郸中考物理).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B.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D.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12.下面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 B.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C.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D.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13.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1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小红头部的后上方,小红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5.6m B.小红在镜中的像与小红相距5m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红在镜中的像相距4.4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红相距4.7m 15.如图甲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a、b、c,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 ![]() A.b、c、a B.a、c、b C.a、b、c D.c、b、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6.用光线作图法作出井底之蛙的视野范围(A点表示青蛙的眼睛). ![]() 17.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金属片的长度是 cm. ![]() 18.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里的“高”指的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的 不同. 19.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0.已知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体积为1m3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为 kg.冰熔化成水后体积为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31题图象1分,共35分)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
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图(选填“C”或“D”); ③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④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22.(邯郸中考物理)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器材处于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是倒立、 的实像(填“放大”“等大”“缩小”)这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1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 (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cm﹣60cm B.60cm﹣70cm C.70cm﹣80cm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在光屏上方,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5)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 23.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 (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右)调节,直到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23小题7分,24小题8分,共15分) 2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25.一个铜球质量是89g,体积是30cm3,(ρ铜=8.9g/cm3),求: (1)判断该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计算说明); (2)若为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少; (3)将其空心部分铸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105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邯郸中考物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30℃ B.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0.6m C.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150g D.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0.1s 【考点】温度;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5℃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根筷子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约25cm=0.25m.故B不符合实际; C、三个鸡蛋的质量约150g,一袋早餐奶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1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十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太阳 B.地球 C.“神舟十号” D.“天宫一号”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A、以太阳为参照物,“天宫一号”和地球都在在运动,故A错误; B、判断“天宫一号”和地球的运动,不能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故B错误; C、以“神舟十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它的位置不变,“天宫一号”是静止的,地球相对于“神舟十号”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地球是运动的,故C正确; D、判断“天宫一号”和地球的运动,不能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C 3.(邯郸中考物理)百米赛跑时,运动员在前50m用了8s,后50m用了6s,则运动员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3.57m/s B.8.3m/s C.7.14m/s D.6.25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知道百米赛跑前50m和后50m的时间可求总时间,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即为运动员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路程: s=100m, 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总时间: t=t1+t2=8s+6s=14s, 运动员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 故选C. 4.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来控制噪声的 B.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C.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分析】(1)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解答】解: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来控制噪声的,故A正确;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因此不能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故B不正确; C、因为声音具有能量,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故C正确;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B. 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冰雪熔化了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升华现象,不合题意;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C、冰雪熔化了,是从固态变为液态,属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符合题意. 故选D. 6.如图是关于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 ![]() ![]() ![]()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解:A、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A错误; B、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B正确; C、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C错误; D、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D错误; 故选B. 7.(邯郸中考物理)航天器外壳要轻巧耐高温,航天器外壳材料应具有的特性是( ) A.密度大、熔点高 B.密度小、熔点高 C.密度大、熔点低 D.密度小、熔点低 【考点】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熔点和凝固点. 【分析】据题目中“航天器外壳要轻巧耐高温”的特点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对于航天器来说,外壳要轻巧,即相同体积的材料,质量小,故其密度必须小;同时耐高温,即必须熔点高,不易熔化,故航天器外壳材料应具有的特性是密度小,熔点高. 故选B. 8.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正确的是( ) ![]() A.两同学在0~15s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C.在0~20s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0~15s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处相遇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2)在s﹣t图象中乙同学的路程和时间,可以计算出乙同学的速度; (3)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分别计算出两个同学的平均速度即可; (4)据图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A、据图可知,乙同学在10﹣15s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据图可知,乙同学在前10s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速度是:v= ![]() ![]() C、据图可知,甲同学20s的平均速度是:v甲= ![]() ![]() 乙同学的平均速度是:v乙= ![]() ![]() D、据图可知,在0~15s内,甲同学追上乙同学并在100m处相遇,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A.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B.积水干涸 C.滴水成冰 D.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A、“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液化放热,故A错误; B、积水干涸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正确; C、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C错误; D、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0.(邯郸中考物理)小丽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 D.第1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图象分析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AB、由乙图知,从第5分钟到15分钟,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且熔点为0℃,故A、B正确; C、由图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完,熔化过程经历了10min.故C错误; D、由图知,冰在熔化过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第10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B.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D.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考点】光的色散;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面成像等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叫做光的折射,例如: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的实质也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B、形影不离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D、水中倒影属于光的镜面反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邯郸中考物理)下面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 B.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C.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D.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②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状态、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A、同种物质,密度一定,与质量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冰化成水,质量不变,体积变小,由公式ρ= ![]() C、同种物质,密度一定,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故C错误;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状态、形状变化而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13.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3)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能成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综上所述,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③④,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所以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1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小红头部的后上方,小红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5.6m B.小红在镜中的像与小红相距5m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红在镜中的像相距4.4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红相距4.7m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解答】解: 如图所示,大括号所指示部分为所求距离: ![]() 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距离为2.5m+2.5m=5m, 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3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3m=4.7m, 即视力表的像离被测者距离为4.7m. 故选D. 15.如图甲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a、b、c,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 ![]() A.b、c、a B.a、c、b C.a、b、c D.c、b、a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在图乙中,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比较其质量大小,利用密度公式得出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 在图甲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V= ![]() 【解答】(邯郸中考物理)解: (1)如图乙,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V,可得质量关系ma>mb>mc,由ρ= ![]() ![]() (2)在图乙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而ρa>ρb>ρc,由V= ![]() 所以左边烧杯液体为b,中间为c,右边为a, 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b、c、a.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6.用光线作图法作出井底之蛙的视野范围(A点表示青蛙的眼睛). ![]()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线要进入青蛙的眼中,最大范围就是从枯井的边缘处射过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做出光的折射光路图,得出井底之蛙的视野范围. 【解答】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要进入青蛙的眼中,最大范围就是从枯井的边缘处直线射入青蛙的眼中,图中阴影部分的范围就是青蛙观察到的范围.如图所示: ![]() 17.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金属片的长度是 2.80 cm. ![]()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在读数前,首先要确定刻度尺的零刻度和分度值,然后再读出金属片的长度. 【解答】解:由图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以5.50cm作为“零刻度”,因此该金属片的长度为:8.30﹣5.50=2.80cm; 故答案为:1mm、2.80. 18.(邯郸中考物理)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是 音调 ,而“引吭高歌”里的“高”指的是 响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的 音色 不同.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幅决定;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解答】解: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是指声音太高了我唱不上去,高是指音调高; “引吭高歌”里的“高”是指声音很大,指的是响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即使没有看到他,只听他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来,依据就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音色. 19.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升华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分析】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变为气体,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由于升华要吸收热量,所以致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此过程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而小冰粒遇到暖空气时,遇热变为雨点,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因此属于熔化现象,可根据上面的分析准确进行填空. 【解答】解: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进入云层,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小冰晶渐大后下落,遇到暧气流吸收热量,熔化为液态,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20.已知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体积为1m3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为 900 kg.冰熔化成水后体积为 0.9m3 .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质量及其特性. 【分析】(1)质量是物体本身是一种性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2)已知冰的密度和体积,利用m=ρV可以得到冰的质量,也就是水的质量; (3)已知水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公式V= ![]() 【解答】解:∵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不变, ∴根据ρ= ![]() m水=m冰=ρ冰V冰=0.9×103kg/m3×1m3=900kg; 水的体积: V水= ![]() ![]() 故答案为:900;0.9m3.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31题图象1分,共35分)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B (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68 ℃;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
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99 ℃;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C 图(选填“C”或“D”); ③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④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提高水的初温或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要正确的读数一定要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3)①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②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③首先根据实验数据确定对应点,然后“描点连线”得到图象; ④要解决此题,首先要知道加热时间与水的多少、是否给烧杯加盖、水的初温有关.水的量越少、水的初温越高,达到沸点所吸收的热量越少,所以加热时间越少.同时给烧杯加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 (2)由图乙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8℃; (3)①水在第5min开始沸腾,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应该保持不变,所以第7min的温度也是99℃; ②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图D符合水沸腾前的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图C符合水沸腾时的现象.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图象如下: ![]() ④适当减少水量;给烧杯加盖子;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等. 故答案为:(1)B;(2)68;(3)①99;②C;③见上图;④提高水的初温或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2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当器材处于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是倒立、 放大 的实像(填“放大”“等大”“缩小”)这与 投影仪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1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 B (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cm﹣60cm B.60cm﹣70cm C.70cm﹣80cm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在光屏上方,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整. (5)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 左 (选填“左”或“右”)移.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 (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v>f,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透镜的移动方向. (5)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40.0cm﹣50.0cm=10.0cm.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故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由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当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时,此时u=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要将光屏移到60cm﹣70cm之间,故B正确; (4)蜡烛变短了,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5)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0.0;(2)放大;投影仪;(3)B;(4)下;(5)左. 23.(邯郸中考物理)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 (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左/右)调节,直到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45 g,酱油的密度为 1.125×103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分析】(1)在天平的调平过程中,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哪端的盘较高,平衡力螺母便向哪端调节. (2)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已知烧杯和酱油的质量,烧杯的质量,可以得到烧杯中酱油的质量;已知酱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 ![]() (3)小明的方案中“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会使得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从而使密度出现很大的误差. (4)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酱油,称量水和酱油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酱油的密度. 【解答】(邯郸中考物理)解: (1)由图知,指针右偏,说明右盘低左盘高,平衡螺母需向左调节. (2)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3; 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1=50g+10g+2g=62g; 空烧杯的质量为m2=17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m=m1﹣m2=62g﹣17g=45g, 酱油的密度为ρ= ![]() ![]() (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 ![]() (4)水的质量:m水=m1﹣m0, 由ρ= ![]() ![]() 酱油的质量:m酱油=m2﹣m0, 根据题意可知,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 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 ![]() ![]() 故答案为:(1)左;(2)45;1.125×103;(3)偏大;(4) ![]()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23小题7分,24小题8分,共15分) 2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v= ![]() (2)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 ![]() ![]() 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20m/s; (2)由于反应时间t′=4t,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 s′=vt′=4vt=4s=4×15m=60m; s总=s′+s减=60m+30m=90m; 所以s总>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25.(邯郸中考物理)一个铜球质量是89g,体积是30cm3,(ρ铜=8.9g/cm3),求: (1)判断该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计算说明); (2)若为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少; (3)将其空心部分铸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105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已知铜球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求出铜球中铜的体积,然后与所给球的体积相比较,若两者相等则该球是实心的,否则是空心的; (2)用球的体积减去铜的体积即为空心部分体积; (2)用总质量减去空心铜球的质量即为注入液体的质量,因为空心部分注满液体,则V=V空心,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 ![]() 【解答】解:(1)由ρ= ![]() V铜= ![]() ![]() 因V铜<V球,所以,铜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球﹣V铜=30cm3﹣10cm3=20cm3; (3)在空心部分装满某种液体后,液体的质量: m液=105g﹣89g=16g, 液体的体积:V液=V空=20cm3, 液体的密度:ρ液= ![]() ![]() 答:(1)该球是空心的;(2)空心部分体积为20cm3;(3)这种液体的密度为0.8g/cm3. 第1页(共2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