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达州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2分,共计36分.请仔细了,每小题所列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卷中,不选或选错的均不得分)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5.1Km=5.1Km×1000m=5100m B.5.1Km=5.1Km×1000=5100m C.5.1Km=5.1×1000=5100m D.5.1Km=5.1×1000m=5100m 2.用比较厚的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图中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 ![]() ![]() ![]() 3.根据图中的对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C.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小孩是静止的 D.以路边的小孩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4.(达州市中考物理)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断 5.下列物体可视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 B.在水平轨道上进站的火车 C.商场中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 D.在做匀速盘旋的飞机 6.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v= ![]() B.由s=vt可知,s与v成正比,也与t成正比 C.由t= ![]()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7.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了500米,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 ) A.5m/s B.10m/s C.12.5m/s D.62.5m/s 8.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为2.5米/秒,经过一座全长100米的桥,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队伍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总共需用( ) A.40s B.50s C.60s D.80s 9.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10.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11.(达州市中考物理)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13.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 B.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15.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16.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 ![]()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17.小华同学从家中到学校通常步行10min,则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最接近于( ) A.5000m B.500m C.50m D.5m 1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2:3 B.4:9 C.1:1 D.9: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计26分) 19.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童话书的长,测量的三次数据分别是l7.24cm,17.26cm,17.27cm.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该童话书的长度应为 . 20.(达州市中考物理)填上合适的单位:食指的宽度为1.4 ,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 . 2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一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第一句是以 为参照物,第二句是以 为参照物. 22.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 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 为参照物. 23.车门车窗已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处减少噪声. 24.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成绩,跑得最快的是丙,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 的方法.若某运动健将用12s跑完比赛,则其平均速度为 m/s (保留一位小数). 25.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26.吸烟有害健康,吸“二手烟”危害更大,因此公共场所通常有“禁止吸烟”的标志,如图所示.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造成其他人吸“二手烟”.这是由于分子 的结果. ![]() 27.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通车,大桥全长36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如图).爸爸驾车带小明去感受大桥的风采,如果小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h.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看到桥两边的路灯都往后退呢?”小明说:“这是因为你选择了 为参照物.” ![]() 28.如图为一个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A点到F点做的是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cm,平均速度是 m/s. ![]() 29.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 30.说明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 (1)运动场上奔跑的运动员主要具有 能; (2)龙卷风主要具有 能. (3)原子弹、氢弹具有 能. 三、实验探究题与作图:(共15分 31.如图甲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不正确. ![]() 32.(达州市中考物理)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33.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 34.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分) 35.完成光路图,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或反射角度数. ![]() 四、分析与计算题:(共23分) 36.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爆炸后经过1.5s听到爆炸声.若当时声速是340m/s,求: (1)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 (2)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多大? 37.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4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10m/s,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8.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 达州市中考物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2分,共计36分.请仔细了,每小题所列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卷中,不选或选错的均不得分)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5.1Km=5.1Km×1000m=5100m B.5.1Km=5.1Km×1000=5100m C.5.1Km=5.1×1000=5100m D.5.1Km=5.1×1000m=5100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定性思想. 【分析】物理单位的换算,只是把单位进行换算,前面的数字是倍数. 【解答】解:5.1km=5.1×1km=5.1×1000m=5100m. 故选D. 【点评】物理上的数据包括数值和单位,数值表示倍数,物理上任何一种单位的换算,前面的倍数不进行单位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 2.用比较厚的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图中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 ![]() ![]() ![]()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解答】解:A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A错误; B中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B错误; C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尺有刻度一侧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尺有刻度一侧紧贴被测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3.根据图中的对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C.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小孩是静止的 D.以路边的小孩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 【解答】解:AB、乘客相对于司机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故A正确,B错误. C、路边的小孩和司机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小孩是运动的;故C错误. D、路边的小孩和乘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路边的小孩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谁是参照物时,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没有位置的变化. 4.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断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这时飞机无论是停在空中还是向上运动,若跳伞运动员以自己作为参照物,则飞机运动状态都是向上运动的.所以,当以地面为参照物时,飞机的运动状态无法判断,A、B、C三种可能都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5.下列物体可视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 B.在水平轨道上进站的火车 C.商场中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 D.在做匀速盘旋的飞机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定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其运动的轨迹不是直线,不符合题意; B、在水平轨道上进站的火车,速度减小,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C、商场中,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是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在空中匀速盘旋的飞机,其运动的轨迹不是直线,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6.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v= ![]() B.由s=vt可知,s与v成正比,也与t成正比 C.由t= ![]()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定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特点:一是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二是运动方向不变. (2)正确理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特点后,就能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与物体的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解答】解: 由v= ![]()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7.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了500米,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 ) A.5m/s B.10m/s C.12.5m/s D.62.5m/s 【考点】速度的计算. 【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过程中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任何时间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解答】解:某车在任何时间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v= ![]() ![]() 所以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10m/s. 故选B. 【点评】物体在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0m/s,物体在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 8.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为2.5米/秒,经过一座全长100米的桥,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队伍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总共需用( ) A.40s B.50s C.60s D.80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求出队伍过桥的路程,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时间. 【解答】解:队伍过桥的路程:s=100m+50m=150m, 由速度公式:v= ![]() 过桥时间:t= ![]()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过桥时间,已知速度,求出路程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9.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通过s﹣t图象知,如果路程和时间比值一定,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时间变化,但是路程保持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从图上读出经过6s,甲乙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 (3)从图上读出经过5s,甲乙的路程. 【解答】解:A、由s﹣t图象知,时间变大,但是甲车路程不变,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路程也随时间的变大而变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 B、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 C、由图象知,经过6s,甲在10m处,乙在12m处,甲乙相距12m﹣10m=2m.故C正确. D、由图象知,经过5s,乙在10m处,甲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能根据路程和时间的图象,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能读出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的时间,能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大小等. 10.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考点】速度的计算;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已知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公式 ![]() 【解答】解: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比较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二者相同,平均速度就相同. 11(达州市中考物理).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①歌曲调子太高,是指发出声音的频率高; ②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③“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④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所以“高”字指音调的是①③;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音调和响度的辨别,要结合定义和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12.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 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到20000Hz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解答】解:因为地震时发出声音的频率特别低,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力范围,所以听不到;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次声波的定义和原理应用进行解答. 13.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 【分析】这是一种研究方法:放大法.即将细小的不易观察的放大到可以观察. 【解答】解: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能够在实例中识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应用. 1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 B.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图析法.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2)掌握声音的发生、传播. 15.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当太阳光通过很小的正方形小孔时,就会形成太阳的像,即小孔成像,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解:因为太阳离地面非常远,而小孔又非常小,符合小孔成像的条件,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时会形成太阳的像(圆形的),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地面上的光斑;所以选项B、C、D不正确,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注意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一样. 16.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 ![]()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 17.小华同学从家中到学校通常步行10min,则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最接近于( ) A.5000m B.500m C.50m D.5m 【考点】速度的计算. 【专题】估算题. 【分析】人们步行的速度大约为0.8m/s,根据速度公式v= ![]() 【解答】解:已知:t=10min=600s, 那么根据速度公式v= ![]() 与题中B、500m最接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考题. 1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2:3 B.4:9 C.1:1 D.9:4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比例法. 【分析】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 ![]() ![]() 【解答】解: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 ![]() ![]()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 ![]()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时间的有关计算,要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计26分) 19.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童话书的长,测量的三次数据分别是l7.24cm,17.26cm,17.27cm.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该童话书的长度应为 17.26c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刻度尺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分度值.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由测量结果l7.24cm分析,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对应的单位是mm,即它的分度值是1mm. (2)该童话书的长度= ![]() 故答案为:1mm; 17.26c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根据给出数据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对误差的认识,及减小误差的途径,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20.填上合适的单位:食指的宽度为1.4 cm ,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 km/h .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估算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运动速度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长度、速度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 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在2cm左右,食指宽度比大拇指小一些,在1.4cm左右;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4m/s=1.4×3.6km/h≈5km/h左右. 故答案为:cm;km/h.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2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一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第一句是以 青山 为参照物,第二句是以 竹排 为参照物.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竹排相对于青山或河岸,其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故以青山或河岸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 青山相对于竹排,其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故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青山; 竹排. 【点评】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2.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 云 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 月亮 为参照物.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月亮躲进云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躲进云里,说明月亮是运动的,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云为参照物; 乌云遮住了月亮,被研究的物体是乌云,乌云遮住了月亮,说明乌云是运动的,乌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月亮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云;月亮.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3.车门车窗已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阻断噪声的传播 途径减少噪声;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声源 处减少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由于车玻璃阻挡了噪声的传播途径,所以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市区内禁鸣喇叭属于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阻断噪声的传播,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4.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成绩,跑得最快的是丙,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 相同路程比时间 的方法.若某运动健将用12s跑完比赛,则其平均速度为 8.3 m/s (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比较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①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②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2)知道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 ![]() 【解答】解:(1)根据表中成绩,跑得最快的是丙,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方法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2)若某运动健将用12s跑完比赛,则其平均速度为: v= ![]() ![]() 故答案为:相同路程比时间;8.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快慢得比较和速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会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5.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振动 产生的,它通过 空气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色.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分析解答. 26.(达州市中考物理)吸烟有害健康,吸“二手烟”危害更大,因此公共场所通常有“禁止吸烟”的标志,如图所示.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造成其他人吸“二手烟”.这是由于分子 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的结果. ![]() 【考点】分子的运动.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只要有一个人吸烟,由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所以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 故答案为: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27.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通车,大桥全长36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如图).爸爸驾车带小明去感受大桥的风采,如果小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0.5 h.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看到桥两边的路灯都往后退呢?”小明说:“这是因为你选择了 汽车 为参照物.” ![]()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告诉了路程和速度,求运动的时间,可以利用公式:t= ![]()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是由所选取的参照物来决定的. 【解答】解:已知:s=36km,v=72km/h ∴t= ![]() ![]()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路灯静止的.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路灯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0.5;汽车 【点评】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明确路灯向后退的关键. 28.如图为一个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A点到F点做的是 变速直线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12 cm,平均速度是 0.15 m/s. ![]()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通过读刻度尺确定小球运动的路程,数小球间隔个数确定小球的运动时间. 根据公式v= ![]() 【解答】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B点到F点通过的路程为12.00cm,运动时间为0.8s; 小球的平均速度v= ![]() ![]()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 29.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80km/h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0.5 h.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图中给出的是速度表,故可直接进行读数,得到汽车的速度;由两图中的里程数可以求得物体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时间. 【解答】解: 由图知,汽车的速度为80km/h; 甲图中汽车行驶里程为:13561km,乙图中行驶里程为:13601km, 则物体行驶的距离为:s=13601km﹣13561km=40km. 根据v= ![]() t= ![]() ![]() 故答案为:80km/h;0.5. 【点评】本题考查对速度表的认识及速度公式的变形. 30.说明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 (1)运动场上奔跑的运动员主要具有 动(或机械) 能; (2)龙卷风主要具有 机械(或风) 能. (3)原子弹、氢弹具有 核 能. 【考点】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专题】应用题;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存在,根据不同能量的特点可对题干中的实例做出判断. 【解答】解:(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运动场上奔跑的运动员主要具有动能(或机械能); (2)龙卷风是空气的高速运动形成的,主要具有机械能(或风能); (3)原子弹、氢弹在靠核聚变或核裂变释放能量,具有核能. 故答案为:(1)动(或机械);(2)机械(或风);(3)核. 【点评】了解不同能量的概念,会根据实例判断其所具有的能量形式,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三、实验探究题与作图:(共15分 31.如图甲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B 尺不正确. ![]()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 (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解答】解:(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故答案为:A;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2.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③ 、 ⑤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④ 、 ⑤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20、0.5 .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即选择③⑤;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④⑤;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横截面积应该是0.5mm2; 故答案为:(1)③⑤;(2)④⑤;(3)20、0.5. 【点评】此题由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是中考的热点考题. 33.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0.08 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慢 (选填“快”或“慢”). ![]()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实验题. 【分析】(1)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即可确定答案. (2)根据题目中告诉的路程与时间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气泡的平均速度.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解答】解:(1)塞子相对于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由题意知,路程S为56cm=0.56m,时间t为7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v= ![]() ![]() (3)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故答案为:(1)运动;(2)0.08;(3)慢. 【点评】此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气泡的运动,导致了塞子与气泡间的位置的变化,气泡被选作参照物后,气泡就静止不动,所以位置的变化是由塞子引起的,故塞子是运动的.此外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统一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34.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表的示数读出起点与终点的时刻.然后通过读刻度尺得出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再根据v= ![]() 【解答】解: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小车运动时间,利用v= ![]() 起点时刻为10:5:4,终点时刻为10:5:10,所用的时间t为6s,起点刻度为4.00cm,终点刻度为8.50cm,所经过的路程s=8.50cm﹣4.00cm=4.50cm. 平均速度v= ![]() ![]() 故答案为:v= ![]() 【点评】此题考查了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求法.应熟记公式,注意单位.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分) 35.完成光路图,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或反射角度数. ![]()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作出入射或反射光线,应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上述内容作出入射光线;要求反射角的大小,必须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 【解答】解:过反射点作出垂直于镜面的法线,由图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等于90°﹣30°=60°,所以入射角也为60°,据此作出入射光线即可,如图所示: ![]() 【点评】在光的反射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内容上不能将反射放在前面. 四、分析与计算题:(共23分) 36.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爆炸后经过1.5s听到爆炸声.若当时声速是340m/s,求: (1)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 (2)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多大?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知道声速和爆炸后经1.5s听到爆炸声,求出坦克距离反坦克炮之间的距离. (2)知道坦克和反坦克炮之间的距离,又知道炮弹飞行的时间,求出炮弹飞行的速度. 【解答】解:(1)∵v= ![]() ∴坦克和反坦克炮之间的距离: s=v't'=340m/s×1.5s=510m, (2)炮弹飞行的速度: v= ![]() ![]() 答:(1)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是510m.(2)炮弹的飞行速度是850m/s. 【点评】本题抓住炮弹飞行的距离和爆炸声传播的路程相等,本题是比较简单的速度计算题,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37.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4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10m/s,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v= ![]() ∴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0m/s×4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 ![]() ![]() (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s﹣s1=700m﹣40m=660m. 答: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66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38.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2)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 ![]() (3)利用t= ![]()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 ![]() ![]() (3)据图可知从B到达南宁的距离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 ![]() ![]()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30min;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42min.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